董仲舒(前一九一年~前一○六年) 西漢思想家,廣川(今河北棗強)人。早年用功讀書,曾「三年不窺園」,專治《春秋公羊傳》,為「今文經」大師,與「古文經」大師孔安國齊名,曾指導司馬遷經學之說。景、武帝時曾任公羊博士、江都相和膠西王相。
漢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時,他對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為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可知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提出「大一統、天人感應、以德治國」理念,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從社會的人際關係到個人的道德修養,都涉及到,成為後世儒家治世的重要理論。
董仲舒的弟子很多,他講學的方法是「下帷講誦」,亦即講課時用布圍起來,只教高材生,一般學生則由高材生去教,因此很多董派弟子根本沒見過董仲舒本人。
他的弟子有眾多出色人才,如:褚大為梁相、嬴公為諫大夫、呂步舒為丞相長史。
他根據「大一統」的普遍法則,提出了思想也要「大一統」的論點。因此,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統的建議後,施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在漢代思想界樹立了儒學的權威,產生了中國特有的經學以及經學傳統。漢代立五經博士,明經取士,形成經學思潮,董仲舒被視為「儒者宗」。
董仲舒至兩國為相,侍奉驕橫的諸侯王,但自潔其身,所在之處,均得整治。七十歲時辭官歸家,從此居家不再復出,專心著書。朝中如有大事,均派使臣和廷尉張湯到他家中請教。
董仲舒以兩百三十二個典型案例編輯了《春秋決事比》(或稱《春秋決獄》),在漢朝的司法界中,此書成為當時的判例法;另有《春秋繁露》一書流傳後世,成為歷代推崇的儒學大百科全書。
而原有一百多篇文章、詞賦傳世,但是今日除了《天人三策》、《士不遇賦》之外大多散佚。漢武帝元封五年,董仲舒壽終正寢,享年八十五歲,葬於長安下馬陵(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