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繼限制國中小合作社販售的點心、飲料範圍,最近又訂出草案,規定高中職合作社不能賣高油、高糖、高鹽的零食及含糖飲料。
但學者專家認為,高中生應有自主管理能力,只要宣導不須限制,不少高中校長也贊成宣導,認為管制無效。
高中生則說「打電話叫外送,到校門口拿,還不是照喝」,全國家長聯盟對此表示,最好再配合門禁管制。
衛生署上月修訂完成國民營養法草案,將對三高食物限制廣告及促銷,朝野立委批評,政府雖是好意,但管太多了。事實上,為了改善國民健康,「管太多」的國家愈來愈多,匈牙利下月起要開徵垃圾食品稅,薯條、巧克力棒和汽水等是標的。
北歐的挪威、丹麥與冰島已對碳酸飲料、含糖食物開徵購買稅,而甜食消費為全球之冠的瑞典,因有五分之一學童體重超過標準,二分之一男性與三分之一女性超重,專家也呼籲課徵糖果稅。
所以,政府的限制及教育部的禁令,並非管太多的問題,而是管得了嗎?政府限制三高食品廣告與促銷,但購買決定權仍在民眾手裡;而對教育部的禁令,就有高中生說,教育部的限制真的「很好笑」,的確,管住了合作社,管得了學生帶進學校的早餐、飲料嗎?眾多校園附近美食商店、攤販林立,學生放學後才一會兒工夫,人手一份點心和飲料,所謂門禁管制,只能「管得了一時」。
高中生是有自主管理能力,教育部盡到了提示、警告責任,是否購買就由學生自行決定。
不過,若政府要徹底避免三高食品危害民眾健康,課徵三高食物稅是可以考慮的方向,但台灣的問題複雜,速食業者有固定店面,執法容易,但夜市或流動攤販如何管?何況學生買的多半是校園附近商店、攤販,這方面還要再多研究。
陳士青(新竹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