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從玄奘大師認識甚麼是價值

張亞中(台大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 |2011.08.29
2263觀看次
字級

前幾天,我的學生告訴我,台灣知名作家黃春明在一次對談中稱,建議家長不要讓孩子看偉人傳記,因為不少偉人傳內容「不切實際」。同學們因而問我的看法。

我反問同學:第一、你覺得是否應該讀偉人傳記呢?第二、你覺得哪一位歷史人物是最值得敬仰呢?

對於這兩個簡單的問題,我的幾個台灣大學碩士班的同學感到猶疑。他們難以回答第一個問題的原因可能在於,因為他們受了高等教育,學會了對任何事情保持一種批判的態度,在他們的眼中,傳統的偉人故事有太多的虛假,也有太多的道德教條,做為一個現代的自由人,應有自己的價值判斷,而不是跟著眾人走。

他們難以回答第二個問題的原因,可能是他們擔心答得不好,這是大多數學生的毛病,但是更有可能的是,他們已經很久沒有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了。

除了人以外,其他動物不會思考生命的意義。做為一個人,必須要去思考,否則就很容易變成虛無主義者。生命虛無主義者認為,生與死沒有多大不同,反正每個人都會死,生命是無常,渾渾噩噩、得過且過,縱情享樂、自殺結束,都是可能的選擇。價值虛無主義者心中無所謂好壞、是非、對錯,說好聽點,用價值多元來掩飾自己的判斷,用「去中心價值」來為行為找到合理化的解釋,因此,只要成功、不擇手段;只要發財,不在乎是非;只要出名,不介意是否會有不良社會後果。

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一些「榜樣」。我們向誰學習,或敬佩甚麼人,就注定了我們對於價值與是非的判斷與選擇。

我經常自問,歷史上哪個人物值得我敬佩,理由在哪裡?那一天,我告訴同學,古今中外歷史人物,最讓我折服的就是玄奘大師。

他一生為了一個信念而活,終身不改變。他為求得經典的原典和解答佛法疑難問題,踏上西行求法的路程。他窮盡一生探索真理,沒有改變。

他走過河西走廊、新疆的大漠,冒生命危險,憑藉意志力與信念,經中亞各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又經喀什米爾地區、尼泊爾南部,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中印度最高佛教學府那爛陀寺。他這種堅忍無懼的精神,當今有多少人能夠做到。

他在那爛陀寺專心精研唯識經典和其他佛教理論,最後在遊歷印度各地考察學習,然後又回到那爛陀寺講學和撰述。當時的印度的戒日王為其開講堂,邀所有研究佛法和印度各學派學術參與辯論,沒有一人能夠辯駁玄奘,為他贏得了「大乘天」和「解脫天」的美稱。

他沒忘初衷,他更大的目的是要把佛法譯成中文,供後世學習。在孤獨求法十七年,經歷一百一十國,行程五萬餘里,帶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然後在長達十九年的歲月中,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夜以繼日,翻譯大小乘佛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為佛教在中國留下生機,充實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

他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當時印度的歷史、建築、風土人情,為近代研究印度留下了線索。十九世紀考古學家史坦因就是依靠玄奘的著作,掘發了古印度的歷史。印度歷史學家阿里因此說:「如果沒有玄奘,重建印度史幾乎是不可能」。英國史學家史密斯也說:「對於印度歷史來說,怎樣評估玄奘都不為過」。

玄奘為人類文明的傳播、佛教思想、中華文化做出巨大貢獻。他一生不為私利,全為公德。他一生不懼艱難,在西行大漠無水無糧、幾近昏迷時,仍持「寧可西行而死、絕不東歸而生」的求法信念,有幾個人能夠做到?

為何要給年輕人與自己建立一些學習的榜樣與典範?他們的行為、精神、理念、貢獻,可以做為我們判斷當前社會價值的標準,了解價值的高低、優劣、從而知道甚麼才是應該敬佩的人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