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穆克淇先生,於西元兩千零七年去世,享年九十三歲,親友們譽為福壽雙全,在台灣習俗上,此年紀死通常發紅帖告知親友,可是在我們家人心中,卻仍有許多遺憾。
後來發現,有些遺憾本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我們早知道一些有關生死的訊息,或是了解生命跡象,有好的認知與心理準備,父親的最後一段路,也許可以走得更圓滿,而我們家人心中也可以得到完全的平安與放下。
所以我決定將這一段經驗分享,希望可以延伸父親一向懷有的慈悲心,將愛的精神散播給所有需要的人。
願將父親的慈悲 散播出去
父親的身心一向健康,除了耳背,行動不太俐落之外,每年的健康檢查都十分正常,他老人家並非是因病去世,俗話說起來應該是「無疾而終」或是「壽終正寢」,也正因為如此,在他出事至往生的十天當中,我們面對極大的挑戰,家人中也有許多的衝突和掙扎,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選擇?什麼才是對父親最好的選擇?
雖然他各方面都算健康,但是往生前一年多,我們的確看到他的逐漸衰退,精神雖然還好,但是的行動力越來越差,幾乎都是坐在沙發上。我曾經問過他的家庭醫生,像父親這樣的情形,我們將會面對怎樣的狀況,該做怎樣的準備?醫生告訴我,一般而言會有幾種情形發生:
一種情形是在睡覺中過去,這是最有福氣的走法了;另一種是死於併發症,譬如老年人染上感冒,有時會併發肺炎就走了;最不希望看到的,是一直衰退下去,那時就需要送到療養院去,因為可能會需要專業人士照顧起居,家人自己照顧會太辛苦了,而且不太會應付緊急情況。
累積沉痛的自責 深切省思
問過醫生後,我還和父親笑談,天天要祈求上蒼,讓他在睡覺中就離去,不要受苦。父親是在往生前十天,因為心跳過快,在沙發上坐著就休克了,我要扶他上床時,叫不醒他,才發現情況有異,請了救護車來,在急診室住了一夜,因為似乎一切都還正常,就讓回家了。醫生給了一些鎮靜劑,所以在醫院時他一直在睡覺,出院時全身十分軟弱。
由於父親老早就簽下了「不急救授權書」,所以醫院也不做任何的深度檢查,而他清醒後,一切也都似乎正常。我曾有一度後悔打了叫救護車的電話,因為如果他不是坐在沙發上就休克了,而是睡在床上後才休克的,我們是不會發現的,那樣也許就應了他的祈求:在睡眠中過去。
然而我們順著被訓練的本能反應,一旦有緊急事就叫救護車急救,當下根本不會有其他的想頭,不過事後有一種「另類想法」,就是我們這一通電話,其實也許增加他老人家十天的痛苦。
當然,這只是一個在傷痛中自責的想法,所有的朋友都認為我們不該胡思亂想,大家都確定這是理所當然該採取的行動,不過在那十天裡,類似這些小小的問號累積下來,足以造成沉痛的悔恨,我想這是許多失去親人的人會有的一些傻念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