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懷疑女神卡卡,「卡」在哪裡?也不知道仆街是種拍照遊戲時,新世代族群可能僅是聳肩而過。但如果還繼續問「臉書」是不是一本書,他們的說法就可能是:「懶得理你」。
網路社群活動對年輕世代的魅力,已經超越電視、音樂和電影,甚至超過最夯的線上遊戲。每天的生活,除了實際的吃喝玩樂外,網路生活的打卡、貼圖、按讚、揪團等資訊都要隨時更新,虛擬世界社交網路的維繫,儼然是青少年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要元素。在虛擬世界裡的人生網路上有一句貼切說明此種狀況的名言:「要殺死一個大學生最好的辦法,就是拔掉網路線!」
只是網路世界裡的危機四伏,最近不少令人心痛的社會新聞,加害的都是網路社群中的網友;也有很多心碎的父母是在事件發生後,才發現孩子在網路社群中的生活模式與交友狀況。雖然多數的資訊安全軟體,可以在系統上面針對十八禁的程式、網站、內容等進行過濾,但是在社群的網路安全行為中,它卻僅能扮演一個輔助的角色,重要的是家長如何透過這樣的輔助,協助孩子保護自己。
那麼,究竟該怎麼做呢?最正面的態度是在孩子開始網路活動前就先進行溝通,包括:盡量與現實生活中的朋友一起玩,避免與網友見面,絕不提供個人資訊等。此外,也可以讓他們知道,如果對社群討論內容感到不自在或是不知道如何應付時,可以立刻跟你討論。某些家長監看軟體,可以監看孩子部分的聊天內容和訊息,也請在很謹慎的狀況下,了解孩子的網路行為。
此外,可以透過「變身」的方式,加入孩子的團體。基本上新世代多數不會願意家長成為社群中的夥伴,但是透過「變身」加入運作的方式,可以側面瞭解是否孩子的網路行為是正面的。
喔,對了!除了臉書沒臉沒書外,在台灣你還要知道,「愛情公寓」不是真的一棟房子,所以沒有門牌地址可以去報警抓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