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偶然見有引句為文者,一個不慎,將句子訛成了「山窮水盡『無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下不禁莞爾:「無疑路」?那就直走啊!
原來,即便是訛誤之句,也可體會出另一番道理來。人生倘若走到無疑路,縱然沒有其他選擇,能夠破釜沉舟、筆直前進,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山窮水盡,總也給走出一村柳暗花明來。
回過頭來看此句,出自陸游〈遊山西村詩〉,原句為:「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水複,按教育部國語辭典解釋為山巒重疊,流水迴繞;然而此句在《千家詩》抄錄時,卻訛成了如今我們所熟知的成語「山窮水盡」。二字之差,差去萬水千山,成了截然不同的景象。
古今中外,治學者往往致力於辨真偽、正訛誤,以不誣古人而得其理。真假是非固然是要辨的,但即便是「假的」,也未嘗不能讓人有所感受。今本《莊子》三十三篇,非一時一人之作,然即便確為後人所作,亦有其悠然暢達之意。
那麼,縱使非莊周本人所作,於個人體悟又何妨呢?畢竟,人生道路上,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闡釋出什麼?解讀出什麼?端看個人靈悟慧思,有千萬人,便有千萬個屬於自己的「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