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幾乎人人有大學可念,錄取率之高居世界之冠,媒體大幅報導學者、專家擔憂大學生素質將低落、失業率將提高等,與指責教育政策失當,或重擬退場機制,讓撐不下去的大學自然淘汰、關閉。
這都是令人痛心、不忍的方式,店都開了,何必挑剔客人的水準,不是標榜服務至上嗎?孩子都生了,何必嫌他醜,每一個不都是心頭的一塊肉?教育的神聖與價值在有教無類、讓頑石點頭,何況大學新鮮人還不至於低能到不行,中等素質沒有問題,也許平均素質不高,但是單項才華、潛能卻無窮,如今讓他們容易登入大學殿堂,若得到機會施展,難道不是國家之福?
如今所要關注的焦點應是各大學如何提升設備,如何規畫、改善教學方法,及大學生要自省、惕勵。
大學教授以往多被認為「下了課就走」,今後恐怕要多用心思參與學生的成長,學生感受到愛與關注,還好意思蹺課「玩四年」嗎?對於提升大學生的素質,我們絕對不要失去信心、放棄努力。
陳雙景(高雄市/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