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人死的時候,會不會很痛苦?(下)

慧開法師 |2011.08.21
2664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

(接上期)其實絕大多數人所深感恐懼的死亡痛苦,主要是因為自身的無明與執著而起,而痛苦的程度又與個人對自我色身及俗世的執著程度成正比。當一個人因老病而至瀕臨死亡時,所產生的痛苦又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肉體上的痛苦,主要是衰老、虛弱、疾病以及因治療所帶來的痛苦;二是心理及精神上的痛苦,包括孤單、不捨、徬徨、恐懼、遺憾、哀怨、悔恨、無助、有被世界遺棄的感覺、不知何去何從、恐懼自我生命就此結束……等等。

上述兩個層次的「死苦」經驗,都不是絕對的,也不是非經歷不可的;確切地說,「死亡」的歷程是必然的,然而「痛苦」的經驗不是必然的,而是可以透過佛法中的「三慧(聞、思、修)、三學(戒、定、慧)、三要(信、願、行)……等等」的修持功夫加以轉化、超越及克服的,但是需要及早準備。只可惜多數人平時不燒香,臨命終時又拖過了時機,最後連抱佛腳的機會都沒有了。

我們暫且撇開佛法的修證之路與解脫之道不談,純粹就生理學的觀點來談死亡的苦樂與否,從生理的角度來看,我們的身體是由物質所組成,有其相應的使用年限,而且無法違反自然界的物理及化學反應法則,必然會老朽衰敗。當身體逐漸老化,已經到了無法再承受生命負荷的時候,生理機能的停止運作,是一種自然的反應與正常的現象,這就是「自然死」。

簡單地說,自然死就是物質的身體老朽了,生理機能自然停擺了,安息了,不再醒來了。從這個角度來看,當時候到了,死亡是自然發生的,有如瓜熟蒂落,沒有掙扎,也沒有猶豫或恐懼,當然也不會有痛苦。這就是正常的死亡,也是自然的死亡,有如道家所說的「落葉歸根」。

自古,在《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中,就有「天年」之說,如果我們的生活順應自然,可享天年。

這個道理,也可以運用到面對死亡上面,當我們老朽的時候,如果能夠傾聽自己身體內在的聲音,我們會接收到「天年」將屆的訊息,這是初階的「預知時至」,(至於佛法所說的「信願往生,感應道交」,是高階的「預知時至」),死亡來臨的時候,是自然而沒有痛苦的。

可惜大多數人沒有認清生命的自然旋律,生活起居不正常,作息顛倒,飲食無度,慾望橫生,終究被重病惡疾所困,生命原本的旋律破壞了,節奏打亂了,錯失了自然而然地畫下樂章休止符的時機,死亡將近的時候,要想免於痛苦,其實是很困難的。

有人問:「那麼,有沒有解套的可能?」答案是有!《瑜伽師地論》中云:「善心死時安樂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惡心死時苦惱而死,將命終時極重苦逼迫於身。」由此可知,有情個體臨終時的善、惡心念可以決定他的「死亡品質」與「死亡的尊嚴」。「善心死時安樂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這一段描述,透露了一項重要的訊息,即是死亡並非如一般人所認為就是苦惱、恐怖的,其實是可以很安樂、愉悅的經驗,可以釐清與化解一般人面對死亡的恐懼與成見。

綜合以上所說,死亡的苦與樂,就如同生命的苦與樂,都掌握在我們每個人自己的手中,但——重點是,對生死的道理要有正確而清楚的認知,而且——不但要有善因德行,並且要及早做好準備,就可以瀟灑地面對生死,而不用擔心死亡的痛苦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