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豬肉砧走向指揮台
說到捷克著名的音樂家──安東尼‧德弗乍克(1841~1904),大家可
能既熟悉又陌生。但,一提及〈念故鄉〉這首歌,應該就會像想起老朋友似地說:「啊!原來就是他!」
〈念故鄉〉這首歌謠就是從德弗乍克的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第二樂章裡所節錄出來的。他其餘作品,諸如擷取大量民間素材所完成的斯拉夫舞曲、歌劇、協奏曲及序曲等等,至今仍是音樂會上常見的曲目,及媒體廣告的背景音樂呢!
如同標題所示,這位領有合格肉販執照、外貌又長得像位補鍋匠似的音樂天才,他的創作生涯與藝術成就,恰好代表著十九世紀歐洲上層菁英文化,從民間大眾文化裡頭吸收題材與養分,並將這些素材轉變成文化主流的一段明顯寫照。
但,德弗乍克在布拉格的生活可以用「勤工儉學」來形容,一畢業即以中提琴手身分,加入康札克樂團(1881年成立,是捷克國家劇院前身)以維持生計。1871年離開樂團,開始密集創作。1873年,以哈雷克的愛國詩為歌詞創作聲樂曲《白山的繼承者》,在布拉格首演之後一炮而紅,奠立了他在捷克樂壇的地位。
布拉姆斯讓他揚名國際
1875年,德弗乍克以交響曲和若干室內樂作品向奧地利政府申請青年藝術家國家獎勵金。當時擔任評審的音樂家布拉姆斯和樂評家漢斯力克非常欣他的音樂才華,特准連續頒發五年獎金。布拉姆斯更熱心地將德弗乍克引介給出版商吉姆洛克。1878年,便創作出版了《斯拉夫舞曲第一集》,並深獲好評。此集採擷波希米亞鄉間流傳的舞曲旋律,充分展現出斯拉夫民族奔放的活力與熱情。原為鄉村農民之間所流傳的舞曲,一舉躍上了代表精英文化的音樂會曲目,更開啟了德弗乍克邁向國際舞台的第一步。
1886年,再接再勵出版了《斯拉夫舞曲第二集》,此時他已經成為史
梅塔納之後,國際間一致推崇的捷克音樂代言人了。
1888年,他結識來到布拉格訪問的柴可夫斯基,隨後還受邀於1890年訪問莫斯科,當年更當選了捷克科學藝術院的院士。
1892年秋天,接受紐約「美國國立音樂院」創立者莎芭女士聘請,前往美國擔任該院院長。旅美期間,親身體會到截然不同於歐洲的文化衝擊,引發他對黑人靈歌與印第安原住民音樂的強烈興趣,再加上思鄉情緒更激起他無限靈感,陸續完成了e小調第9號交響曲《新世界》、F大調第12號弦樂四重奏《美國》,以及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等膾炙人口的傳世傑作。
為捷克作育音樂人才
德弗乍克返回捷克後,1900年開始創作他的名歌劇《魯莎卡》,在這部類似美人魚公主抒情童話般的歌劇中,以高雅溫柔的旋律貫穿了全劇,尤其劇中水仙女魯莎卡所詠唱的愛情歌,更成為許多女高音所鍾愛的曲目!
1901年德弗乍克被任命為布拉格音樂院的院長,為捷克的樂壇培養出兩位出色的音樂家諾瓦克和約瑟夫‧蘇克。蘇克後來更成為他的女婿,而外曾孫也叫約瑟夫‧蘇克,也是聞名國際的小提琴大師,為捷克的Supraphon唱片公司灌錄了許多經典銘盤!
在國民樂派的諸位大音樂家裡,德弗乍克根據繼承的波希米亞傳統,巧妙地融合不同文化,創作出日後成為精英文化主流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