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又名「仙履蘭」的拖鞋蘭,因花朵外型奇特,種類繁多,花型變化多端,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但由於繁殖技術瓶頸,無法大量生產,價格昂貴。行政院農委會種苗改良場昨天發表新開發成功的組織培養技術,可大量且快速的繁殖出十五個品種的拖鞋蘭,有助拖鞋蘭普及化,成為繼蝴蝶蘭後的明日之星。
種苗改良繁殖場指出,拖鞋蘭是華盛頓公約(CITES)保護下的稀有蘭科植物,經人工培育繁殖的種苗才可進行買賣,若以傳統分株方式繁殖,雖可獲得與原母株相同性狀的種苗,但繁殖速度緩慢,每年最多只能獲得二至三株。
至於商業生產的種苗,大多以不同植株相互雜交後的果莢,取出種子以無菌播種組織培養方式獲得,品質不一,使得拖鞋蘭繁殖面臨瓶頸。
為了解決拖鞋蘭繁殖問題,種苗改良繁殖場研發利用拖鞋蘭組織培養技術,選擇開花性狀優良的單株側芽為試驗材料,將十五個品種經由組織培養技術,在瓶內繁殖與原母株完全相同的種苗,每年約可增殖六十四倍,三年後每個側芽約可繁殖出一萬個芽體。
種苗改良場表示,這項技術可在短期內獲得品質整齊、優良的拖鞋蘭種苗,有助降低生產成本,讓拖鞋蘭更加普及化,未來將移轉給民間花農使用,民眾也可買到物美價廉的各種拖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