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中國大陸特別針對台港出版現況及行銷通路進行一項調查,企圖了解兩岸三地華文圖書的樣貌,也對港台對正體字及簡體字書籍的接受度進行調查,做為日後中國內地出版業者的參考。
據了解,中國、台灣和香港三大世界華文出版主要基地,本月初落幕的上海書展,更完成超過兩億人民幣的出版交易。但對中國內地的出版業者而言,國際化程度相當高的港台兩地,出版業活潑的經營模式及策略,讓中國內地出版業者急於參考模仿借鑒。
據中國圖書商報指出,臺灣出版業對大陸出版業和華文市場有著良好的借鑒,據初步調查結果發現,臺灣圖書出版產業充滿競爭力,圖書出版業者主要集中在北部地方及臺北市,且多數企業規模為小企業,但亦不乏大型業者,因此,圖書出版產業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模式。
台灣出版的書籍中,以宗教類、醫學、家政、兒童讀物、電腦與科學資料、漫畫書、教科書以及考試用書為市場上的主流。書價有上升的趨勢,精裝書及平裝書的平均價格上升。整體市場的退書率約介於兩成六到三成九之間(含通路部分)。
研究指出,台灣出版業對於整體市場景氣較為悲觀,尤其以單一書局的狀況最為明顯。出版業者兼營通路的比例日益提升,但通路業者兼營網路書店的狀況卻甚少付諸實行。業者實際的海外投資並不明確,但隨企業規模會有實際的差異,但大多仍以本業為主。
由於台灣國際化程度日深,出版或進口的圖書種類繁多,各種語文的書籍均備,亦有簡體字書專門店。不少學子因教授指定的教科書,直接採用簡體字原文書,在市場需求上形成一股特殊的需求。
至於香港地區,從聯合出版集團旗下卅八家門市,二○○六年上半年的銷售情況顯示,目前,雖然內地版圖書在價格上佔有極大的競爭優勢,但仍不及香港圖書銷售總量的一成。原因之一是香港市民仍習慣閱讀繁體字;二是內地版發行管道不暢,資訊不足。
這項調查指出,內地出版的圖書,在香港仍有很大市場空間。如歷史文化知識、醫藥保健、太極武術類圖書,均是市場上的常勝軍,學術類圖書品種豐富,大大彌補了港臺書的不足,日常生活與消費模式與港臺地區的差異也越來越小。
調查並指出,「九七」回歸、自由行、內地新移民增加、港人北上工作等,改變了香港市民對內地的認知,也改變了對簡體字的態度,因此簡體字書的接受度越來越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