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的老大哥英國,發生擴及幾座主要城市的大規模暴動,媒體稱為是三十年來最大暴動,首相卡麥隆稱掀起暴動的人是「社會病態分子」,誓言不讓「恐懼文化」占領英國街頭。
三十年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和美國總統雷根,聯手推動新自由主義(反對國家干預,主張私有化、全球自由化及福利個人化),開啟全球化大門,但也帶來全球性貧富差距,從此「馬太效應」(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發威,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資本往富裕階層流動,窮人成了被剝削族群。
三十年來,先進國家企業透過外包、OEM(代工)、製造業外移、不斷舉債等方式,壓低生產成本創造利潤,技術藍領與低階白領相繼消失,只剩下低薪的非典型就業與大量青年失業,結果就如英國,社會無力再包容嚴重貧富兩極所造成的緊張關係,民眾遂藉偶發事件當導火線,一發不可收拾。
台灣其實也走上新自由主義路線,不論那一黨執政皆是,都不斷將國營事業民營化,不斷將國家應負擔的基礎建設外包民間企業,甚至將國有資產轉移給財團(賤賣國有地等),只是,經濟右派的治國之道被兩黨統獨惡鬥假議題掩蓋。
在國家將資源轉移到財團的同時,經濟果實並沒有分配給國民,百姓反而工資愈來愈少、工時愈來愈長、稅賦與國債壓力愈來愈重,及還沒出社會就扛就學貸款,負擔勞健保與國民年金等虧損…。
目前台灣之所以安定,除了經濟體質與社會結構仍相對健全(國債沒歐美多、國人儲蓄率高、生活成本低等),且還享有人口紅利(在一個時期內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兒與老年撫養負擔均相對較輕,勞動適齡人口比重上升,形成勞動力資源相對較豐富,對經濟發展有利),但如果執政團隊繼續走只照顧富人的新自由主義,放任貧富差距惡化,讓年輕人承擔不該承擔的財政赤字,而且就業市場更惡化,我判斷,等到人口紅利用光(約在二○一七年,人口因少子高齡化反轉)時,只要碰上嚴重不景氣,且青年失業居高不下,情況就會如同英國。
英國首相譴責暴力,卻似乎沒看見暴力事件背後的嚴峻社會不平等問題,也沒解決辦法,希望政府與政治人物能以英國為鑑,看清社經脈絡,未雨綢繆。
王訪真(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