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公布「全國電子病歷及影像資訊網計劃」,將於十一月上路,初期從願意配合推動的一百多家醫院辦理,再逐步推廣到全國五百家醫院、兩萬多家診所共享病例。
我肯定衛生署推動這項在先進國家普遍實施,藉以提升醫療資訊應用的政策,但基於對網路安全及民眾個資洩漏的疑慮,有幾點疑問。
衛生署因規畫電子病歷新制,曾做小規模試辦,成效如何?執行有無窒礙難行之處、是否便利民眾就醫?預估可節省五百億元的醫療支出是如何算出?電子病歷的時程及預算規畫,是否符合成本效益?
其次,國內外網站遭駭客入侵事件不勝枚舉,因個資遭洩漏讓詐騙集團在台猖獗超過十年,近日民進黨也遭「駭」,流出重要資料;外國方面,全球外交機密遭維基解密披露後,引起軒然大波,美國防部上月承認今年三月遭「駭」,導致兩萬多份檔案遭竊,上周日本花旗信用卡分公司九萬名客戶個資失竊,並被出售,顯見網路安全防護絕非易事。
而未來電子病歷將提供病患醫療資料最精華的「醫療影像及報告」、「血液檢查」、「出院病摘」及「用藥記錄」等四類病歷跨院查詢,衛生署是否能落實權限管理,建構資訊安全防火牆,防範駭客入侵?
這些疑慮衛署均未具體說明,特別是個資保護,筆者認為,政策將上路,衛署有義務提出防範之道,向國人保證個資的安全;此外,電子病歷上雲端後,若民眾隱私權受損,行政救濟緩不濟急,也嫌不足,衛署應思考開闢司法救濟途徑,評估推動制定專法,以雙保險維護民眾權益。
龔繼衛(台北市/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