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債信問題才在民主共和兩黨國會議員妥協下落幕,標準普爾卻在此時調降美國債信評等,這讓全球緊張,深恐二次經濟衰退,包括二十國集團(G20)、七國集團(G7)、國際貨幣基金(IMF)、歐洲央行(ECB)都要共商對策。
標準普爾降美國債信等級的理由是「決策力弱化」。二○○八年九月雷曼兄弟的連動債,在美國財政部不再伸援下,二貸與金融性衍生商品引爆的大漏洞,有如不可測的「大黑洞」,進而引發金融海嘯。
這讓布希和他的團隊遭嚴重斲傷,從反恐英雄成經濟狗熊,連帶影響共和黨總統選情,總統候選人麥肯不是經濟高手,也不知道爛攤子到底爛到什麼程度,他雖選女州長培琳做副手,選情一度領先,可是培琳的新鮮感敵不過金融海嘯衝擊,麥肯在小希的經濟陰影中落敗。
而歐巴馬當選後,共和黨刻意杯葛,培琳的極右派茶黨也對抗,使民主黨期中選舉敗選,這已讓歐巴馬非常頭痛,而國會對國債也兩黨惡鬥,雖達成國債協議,但內容乏善可陳,讓人懷疑政府及國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民主本就是要讓公共議題得到大多人的共識,幫助國家發展,可是美國兩黨惡鬥卻是意氣之爭,這根本是民主的「障礙」。
台灣情況不也如此?政府舉債過多,造成赤字擴大、負債偏高,立法院也兩黨惡鬥,而且明年又要總統選舉,兩黨又在意識形態之爭,而少見公共議題,讓人擔心經濟問題,相信這絕不是人民樂見,兩黨要覺醒。 孔令信(台北市/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