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信評降級 台灣財政赤字大,負債偏高 已被專譽主權評等 勿再為經濟成長舉債
國際信用評等機構標準普爾,史無前例的把美國已享有七十年的最高信評等級(AAA),降為AA+,勢必將衝擊全球經濟。
雖然美國國會通過削減赤字提高舉債上限法案,但還是有不少人看空全球景氣,主因除了美國國債金額不斷飆漲,而且無遏止跡象,「歐豬五國」(PIIGS,葡萄牙Portugal、愛爾蘭Irland、義大利Italy、希臘Greece與西班牙Spain)的債務危機也愈演愈烈,日本又遭大地震與福島核災,全球主要消費市場的總體經濟環境全垮了,沒有了消費市場,全球製造工廠的生產力道再強,也是枉然。
為什麼在美債信評級被降前一天,美國股市大跌,連帶使全球股市崩跌?就是反映經濟環境惡化,已無法再靠衍生性金融商品創造的泡沫來掩蓋。
金融海嘯發生後,各國政府為了不讓市場崩盤,紛紛大幅舉債,擴大公共投資來刺激景氣,台灣也不例外,先是祭出消費券,接著調降遺產、綜所與營業等稅,並且三年內舉債近一兆元刺激景氣,若從數據來看,景氣的確在政府作多下復甦了。
但除了普羅百姓無感,政府不斷舉債,台灣已瀕臨舉債上限,國際三大信評機構之一的惠譽,也因台灣財政惡化(赤字擴大、負債偏高),已在一月已調降我國主權評等至AA-,雖然財政部長說舉債不會破上限,但台灣在全球市場分工中,分得的是「電子代工製造」,而非消費,縱然接了許多訂單,也生產出貨了,但如果經濟環境惡化賣不掉,就不會再有訂單,甚至可收不到連貨款。
宏碁爆發公司重組危機,就是因前執行長不斷將電腦產品,送到歐洲貨架上,但賣不掉,爆發庫存過剩問題,嚴重衝擊公司發展。
金融海嘯爆發後的各國政府救市行動,就是類似這種作法,先拚命生產,將商品送到市場,透過會計帳手法創造亮麗經濟數字,但如果最末端的消費者,無法消化貨品,等到通路端退貨,算總帳的時候就到了。
也就是說,市場供需失衡已浮上檯面,靠製造生產端作多的非理性多頭,已走到盡頭。
《大債時代》作者約翰.蘭徹斯特說了簡單而生動的比喻,「當國家經濟要靠大家每三年買一輛車子維持,但大家決定五年買一輛,就完蛋了」,現在的全球許多消費者不斷縮減開銷、減少消費頻率,但生產端卻依然按景氣良好時的消費力製造產品,結果不言可喻。
除非全球敢讓那些大銀行、企業倒閉,讓真正的不景氣降臨,消化遲早必須消化的債務,而不是不斷舉債撐住假泡沫,否則無法真正解決經濟衰退問題。
衰退並非全然不好,全球經濟過去二十年發展太過瘋狂,且對多數人沒好處,只有極少數富人收割了果實,卻把債務留給了絕大多數人,就如次級房貸還是由美國人民替惡質銀行埋單。
美債信評降,台灣主權評等也被調降,政府就須有警覺,要有風險意識,不能一味追求經濟成長而舉債,並把資源分配給需要的人,要知道分配不均才是全球、也是台灣經濟最大問題。 任群宇(北市/金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