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在地化 觀眾支持創生機

郭士榛 |2011.08.08
1091觀看次
字級

【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喜歡傳統戲曲的民眾,走進國家戲劇院、城市舞台或新舞台,看到最多的傳統戲劇演出就是歌仔戲、京劇和崑曲,世新大學講座教授曾永義指出,台灣的民俗傳統戲曲有數十種,可是因社會背景的改變、劇種傳承條件不足,及觀眾觀賞口味的精進,致使現今民眾喜歡觀賞的劇種就偏向了歌仔戲、京劇和崑曲。

傳統戲曲之美 五位一體

「中國傳統戲曲之美,不是西方歌劇和東方歌舞伎,可以相媲美的。」曾永義說:「西方歌劇是美聲唱法沒有身段,東方歌舞伎卻只說而身不動,反觀中國傳統戲曲的美,是由語言、音樂、舞蹈、文學、戲劇五位一體創作出來的藝術。」先由地方語言、腔調的演繹漸漸成為傳統民俗觀賞的一種戲劇,更重要是這些傳統戲劇都具有觸動人們生命根源,令人感動的功能。

曾永義表示,由於語言是每個人從小就會的溝通條件,戲曲是讓舞台上的演員,和台下觀眾產生共鳴,在心靈共通下,也讓此戲劇傳承下來,「另外,中國戲劇的特性是『亦簡亦繁』,戲劇幾乎都不寫實,而以簡單寫意風為美學基礎,進而使歌、舞、樂融合為一。」曾永義強調,這就是傳統劇場的舞台並不大的主因,演員只要以寫意方式,就可讓觀眾觀賞包括舞蹈、雜耍的精采演出,同時耳聽音樂悠揚曲調。

歌仔戲精緻化 力求轉型

致力傳統戲劇研究的曾永義說:「以前在廟會演出歌仔戲,只是儀式性演給神明看,因精緻性不夠,隨著社會演進,漸漸不被大眾接受。」因而當歌仔戲需要吸引現代觀眾,甚至由野台走進現代劇場殿堂,成為主流藝術時,劇團必定要在文本上精益求精。除了找有文學素養及有思想的人來編劇之外,演員也被要求有一流演技,不但經過嚴格訓練和挑選,甚至重新改編音樂、服裝和道具力定求亮眼。曾永義指出,不僅一般歌仔戲團都朝這個方向努力,甚至如楊麗花、唐美雲、黃香蓮帶領的電視歌仔戲團,也都尋求進入國家劇院演出的機會,致使台灣本土歌仔戲走向「精緻歌仔戲」。
 
傳統歌仔戲的進步雖值得高興,可是曾永義認為「老歌仔戲」也不能忽視,尤其是「宜蘭老歌仔戲」。「以前我去宜蘭,在羅東公園內看到陳旺欉等幾位志同道合的同伴,在唱『老歌仔戲』,並保持原始『踏溪』的現象。」這樣的景象吸引了曾永義,民國九十年,他和學生林鶴宜在傳統藝術中心撥專款支持下,利用兩年的時間,在宜蘭訓練了八十位年輕學生,「他們不但學得有模有樣,演出也很道地。」

曾永義呼籲「宜蘭縣政府應注意這種具在地藝術文化原始型的標本」,他強調,「老歌仔戲」不但讓老一輩回味古味,同時也讓年輕人了解本土劇種,更有教育作用。

京劇崑曲轉型 培訓新秀

「京劇」、「崑曲」都源自中國,可是數十年來在台灣都發展出了創新的面貌。「傳統京劇重唱功、作表,主題思想著重在傳統忠、孝、節、義的故事,雖然很多老觀眾喜歡,可是故事結構緩慢脫序,無法引起年輕觀眾的興趣。」曾永義表示,台灣近幾年在國立國光劇團團長陳兆虎、藝術總監王安祈帶領下,發揮京劇創新的思想理念,創作多齣合乎年輕人理念的劇目,亮眼的票房足證他們開創了現代新京劇面向。

「崑曲」在台灣的發展,曾永義認為不下於「京劇」,最初是新象藝術負責人樊曼儂請了大陸的崑劇團來台演出,掀起台灣觀眾賞「崑」的熱情,不過曾永義想到「既然台灣觀眾『瘋崑曲』,為何不培育我們自己的年輕演員?」因此他不但為台灣戲曲學校編創《梁祝》、《孟姜女》、《李香君》等多齣現代崑曲的劇本,同時也與中央大學教授洪惟助合力舉辦研習班培訓年輕演員。

曾永義也帶領台灣錄影團隊到中國,為老一輩的崑劇演員錄製影音,為「崑曲」典藏花費心力,他的用心刺激了中國,興起重視崑劇復興和保存,二○○八年中國崑曲入選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北管車鼓陣 走向末路

熱心推廣傳統戲劇,曾永義卻為台灣的「南管」、「北管」、「車鼓陣」未被重視,甚至漸走向末路而傷感,他指出,南管戲就是「七子戲」,是大陸「梨園戲」支派,也是「宋人南戲」的代表;至於「北管」是台灣「福祿」戲,是明代「西秦腔」由甘肅傳至河南、江浙,到台灣得以保留原樣,是台灣的瑰寶戲;「車鼓陣」也是台灣珍貴古老劇種。

傳統戲劇末落了,若想要再振興這些瑰寶級的劇種,曾永義認為,政府單位應規畫各傳統劇種的維護和保存方法,他也期望企業多支持傳統戲劇的演出。

「更重要是人才培育」,曾永義呼籲民眾要多聽、多看戲,因為在聽和看戲時,自然會喜歡上戲曲,更進而去了解、接觸戲劇,當全民都「瘋」戲時,人才自然就會湧現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