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十二年後,我重拾書本考上私立大學教育研究所,心想未來兩年的學習,不僅可增進專業能力,也可鼓勵我在高職進修部半工半讀的學生向上。

但近日收到學費繳費通知單,讓我對研究所望而卻步。一學期的學費及雜費要四萬七千元,還不包括書籍、住宿及學分費,若以一學分一千三百五十元計算,若一學期修習二十學分,學費就高達七萬四千元,如再加住宿、生活費用,更遠超過基本工資數倍,讓我體會到私校學生及家長的苦。
即便從八十七年至今,教育部陸續推動大學學費自由化,八十七學年公立漲幅百分之十、私立百分之五,希望拉近公私立學費差距,但連年景氣下滑、失業率高,在各界壓力下,從八十八學年後漲幅上限降為百分之五、九十四學年降為百分之三,九十七學年起更全面「凍漲」。
今年四月教育部宣布一百學年大學學費凍漲,但報載為因應立法院要求檢討學費計價制度,擬修法鬆綁現行每學年調漲百分之二點五至五的上限規定,讓大學學費可自由調整。
教育部長吳清基認為,各大專院校學費未來若能縮短距離,就像公私高中職學費齊一政策實施後,有特色高中職私校招生紛紛額滿,未必是公立學校才會額滿。
但對照上半年曾三度宣示大學學費全面凍漲,這無疑是自打嘴巴,試問,一般上班族的私校學生家長,將如何因應學費調漲?目前就學貸款學生人數日增,不但未出社會就負債,還衍生還款問題,未來學費調漲,問題豈不更多、更嚴重?
教育部擬修法鬆綁學費,認為可相對減少國立大學的補助,轉而對弱勢學生增加補助,但國立大學原本就享有政府補助及資源,況且,調漲國立大學學費,及增加弱勢生補助,根本無助於私校一般學生及家長減輕經濟負擔。
雖然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正在研擬相關方案,但還未討論鬆綁漲幅上限,可是若真的要自由調整,不論漲幅上限多少,都對私校學生及家長是負擔,教育部也應體會他們的苦,政策應三思,參加專案小組的教師和家長代表也要把關。
鍾延龍(桃縣龜山/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