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西部地區遭逢五十年來最嚴重的一場乾旱,至少一千四百萬民眾,包括重慶的七百五十萬人口,飽受無水可用之苦。
四川盆地鬧乾旱,重慶市近來氣溫達到攝氏四十度或更高,前兩天更高達四十二度,而連續高溫也導致重慶在兩天之內就有兩萬餘人中暑,被送進醫院裡。
由於連續七十天沒有下過一滴雨,重慶三分之二河流都已乾枯,農田也嚴重荒蕪。當地的綠葉蔬菜因一半以上的農地受損,價格大幅上揚。據統計,約有一百三十萬公頃的作物受損,損失金額超過二十五億元人民幣(約一百億元新台幣)。
對於四川盆地旱災,北京地理環境學者王紅旗認為,這是三峽大壩建成後帶來「木桶效應」,使水氣不能正常循環所致。他說,把四川盆地比做一個大木桶,最短的一根木條就在三峽的位置,這個自然形成的狹長缺口成為向盆地輸送水氣的關鍵。
但大壩使自然地貌遭人為改變,短的木條被接長,水氣循環的主要通道被阻擋,經年累月導致「桶內」氣溫失衡,伏旱高熱天氣隨之產生,即是所謂「木桶效應」。
不過,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影響評估室主任張強批評,無充分科學依據。他說,三峽流域長度雖長,但寬度不大,對沿途流域氣候影響小,對四川盆地的影響更是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