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曰─讀通鑑‧論歷史--義利並不衝突

柏楊 |2006.08.17
558觀看次
字級

鄒國(首府鄒邑在山東省鄒縣東南)人孟軻,晉見魏國(首府大梁在河南省開封市)國君(三任)魏罃。
 
魏罃問說:「老先生,你不嫌遙遠,跋涉千里而來,有什麼有利於我們國家的建議?」孟軻說:「你為什麼總是把利掛到嘴上?我所追求的,只有仁義。你說:有什麼利於我們國家?官員們說:有什麼利於我們家族?平民們說:有什麼利於我個人?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上下互相鬥爭,國家就發生危險。而追求仁義則不然,從來沒有充滿愛心的人會忘掉他的親人,也從來沒有充滿道義精神的人會把他的君主放到腦後。」魏罃回答:「你說的對。」

當初,孟軻是孔伋的學生,曾經提出問題說:教育民眾,第一件要先做的事是什麼?孔伋說:「先訓練民眾追求利益。」孟軻說:「高貴人士教育民眾,應教育民眾仁義,你為什麼會有這種主張?」
 
孔伋說:「仁義是最高最大的利益。官員沒有愛心,人民便無法過平安日子,人民沒有道義,則大家崇尚詐騙,就成了最大的『不利』。《易經》說:『利益,是仁義的最後目標。』(利者,義之和也。)又說:『追求利益,才可以使生活安定,培養更高的品德。』(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這正是最大的利益。」

司馬光曰:「孔伋、孟軻的話,看似相反,其實相成。只有仁義的人知道仁義是最高利益,不仁不義的人卻不知道。孟軻對魏罃率直的褒揚仁義,而貶謫利益,對象不同而已。」

司馬光認為孔伋的說法跟孟軻的說法,是一樣的,我們不以為然。
 
孔伋認為最高的利益,就是最高的仁義,二者渾然一體。元首追求國家的利益,他就是一個仁義的君王,追求國家利益如果不是仁義的君王,難道是殘暴的君王?
 
孟軻大刀一揮,劈成兩半,一半是「利益」,一半是「仁義」,使二者互相排斥、尖銳對立。什麼叫「仁義」?又什麼叫「利益」?修橋築路是仁義還是利益?發展商業是仁義還是利益?從孟軻跟孔伋的對話上,可看出孟軻並沒有被說服,反而一直堅持;孔伋雖然是老師,卻沒有學生吃香。孟軻的思想──強調「義利」之辨,以及簡單粗糙的二分法思考模式,影響中國知識份子至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