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不丹就是佛教的國度,並為有名的藥草王國。許多考古資料顯示,早在西元前二千年,就有許多遊牧牧民居住於這個喜馬拉雅山下的低窪山谷。她擁有清新美麗的自然環境、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單純樸實的人民,被世人譽為「最後的香格里拉」。
不丹名稱由來
不丹Bhutan的國名以不丹語發音,意指「雷龍之地」或「雷龍之國」。但在遠古時代,不丹曾經被稱為:南方的黑暗之地、南方的柏樹之地、南方的藥草之地等,也曾被稱為「南蒙」,意即「南方的黑暗之地」。
但是當八世紀之時,印度的高僧蓮花生大士第一次拜紡不丹後,散播了佛法的種苗,從此之後,不丹脫離邊地的黑暗,開始綻放屬於她的幸福光明。
另外,不丹還有個傳說,一說它是出自梵語Bhotant(意即西藏的末端),這是從西藏高原的位置來看不丹,她正好位於西藏的末端。另一說它是來自梵語的Bhu-uttan(意即高地),這是從印度的平原往上方(北方)看,不丹正好位於高地。
地形由低拔高
不丹境內層巒疊嶂,河流密布,在境內切割出許多深河谷後,逕流向印度平原。境內海拔高低懸殊,最低點約海拔一八○公尺,由南至北陡升至海拔七千五百五十公尺。多變的地形孕育出豐富的物種,其生物多樣性使不丹成為全球環境保育十大「熱點」之一。境內森林覆蓋率超過七成二,該國並立法規定,森林覆蓋率永遠不得低於六成。
因受懸殊地形影響,不丹境內氣候變化極大,南部為燠熱的亞熱帶氣候,北部高山為寒帶。人口大多定居於內陸河谷以及南部平原,北部山區有部落及游牧民族於山區牧放羊、牛以及犛牛。春季是三月至五月,夏季是六月至八月,秋季是九月至十一月,冬季是十二月至隔年二月。
語言源自藏文
不丹官方語言是宗卡語,也就是:在宗所說的語言。原先僅流傳於不丹西部,直到一九七一年才遍及全國。雖然不丹文源自藏文,與藏文相似,但兩者並不完全相同。不過,英語是學校教學的媒介,所以在不丹國內,只要受過教育者,都能說流利的英文。
在不丹王國裡,可以見到英文招牌、英文書籍以及英文菜單,道路標誌也都以宗卡文、英文等雙語呈現。而國家報紙《Kuensel》同時發行英文、宗卡文版本。不過,在僧侶學院,則以傳統的藏文進行教學。
國旗飛龍在天
不丹的國旗為長方形,由一條銀白色的飛龍居於中間,背景分別為黃色與橘黃色兩個三角形所組成。左上方的黃色三角形,代表的是世俗的層面,象徵國王在領導宗教以及世俗政務上的權力與作為。
右下方的橘黃色三角形,代表的是心靈(宗教)的層面,象徵昌盛的佛法精神與力量,特別是竹巴噶舉與寧瑪的教法傳承。國旗中央的飛龍,代表不丹國名──「雷龍之國」的象徵,銀白色的龍身代表著不丹國子民純潔與忠貞。而龍爪上所握著的四顆寶珠,則象徵著財富、興旺與安樂、圓滿。
國徽象徵和諧
不丹的國徽充滿著金剛乘佛教(密教)的色彩。它的外型是一個圓圈的形狀,中間有十字金剛杵安立在蓮花座上,其兩側為雌雄雙龍所圍繞,上方拱捧著滿願寶珠。十字金剛杵代表著世俗與心靈的和諧圓滿,蓮花表示無垢清淨、純潔,滿願摩尼寶珠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力量,雙龍則是不丹雷龍之國的象徵。
充滿自然元素的不丹,很喜歡以當地原產的獸、鳥、花、樹做為「國家象徵」,分別是「國獸」羚羊、「國鳥」烏鴉、「國花」藍罌粟、「國樹」柏樹,所以觀光客到了不丹,只要稍 微仔細觀察,就能在身邊看到這些象徵不丹的動物和植物。
佛塔星羅棋布
不丹國內不僅有象徵政教權力中心的「宗」及各式「寺廟」,鄉間更有成千上萬、星羅棋布的佛塔,甚至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佛塔正在興建當中。
佛塔(梵文Stupa,一稱「窣堵坡」;藏文Chorten,音「秋殿」),通常供奉有珍貴的佛教加持物,如:舍利等。有些佛塔是為了紀念追思某人所建造的,如廷布的「三世國王紀念佛塔」。其他也有用以紀念聖者的事蹟,或是用來存放經書、佛像,或聖者、喇嘛之遺體。
不丹的佛塔有常見的三種基本類型,通常分為不丹式、西藏式,以及尼泊爾式。
入寺基本禮儀
由於不丹是個佛教的國度,一般在進入宗或是寺院,有一些基本要注意的禮節與規範。衣著方面,應注意服裝是否整齊,避免穿短褲、短裙、涼鞋以及過於裸露的上衣。進入寺院的佛殿內,一般會將鞋子及傘置於門外,並脫帽以表敬意。
不丹為了保護文物,佛殿內不可以拍照。在佛殿內行走,路徑一般會順時鐘繞行,盡量避免高聲談話、喧鬧。佛殿前可以做一點隨喜供養,當做完禮敬、供養後,旁邊的僧人會拿一個裝有聖水的寶瓶,倒一點在你的手掌心上,你可以將此加持的淨水喝下,再將手掌上剩餘的水,抹灑在頭頂上,表示得到佛菩薩的加持。
傳統民居建築
不丹傳統建築的外型極具特色,其顏色繽紛多彩,圖案造型眾多。由於受到佛教信仰的影響,八吉祥是到處可見的圖騰。無論是在樑柱、窗戶或門框的木頭上,他們都會刻繪絢麗莊嚴且多層次的吉祥圖案。不丹民房建築,多以石塊、磚塊、泥土(城市或用混泥土)等做為建材,而內部裝潢則以木材為主,外形多維持傳統的外觀和型式。
由於現代化的影響,生活的改善,在都市中,已漸多見到鋼筋混泥土所修建的房子,一般民居房舍的構造,是由兩層樓和一個頂樓所組成。地面樓層有大廳、臥房及簡易的廚房。二樓有一間精心布置的佛堂,客廳、臥房,也會附設廚房;至於最上層的空間,則多用來儲藏物品或晾乾食材等作用。另外,當地人常將通往二樓的樓梯置於屋外,以方便出入。(本文作者為中華山月國際特殊文化交流協會會長、不丹駐台灣經濟文化辦事處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