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弱勢兒的團體不少,與逢生慈善協會一起做善事的人,還包括餐廳老闆楊博宇、楊宗融兄弟,和德明財經科技大學行銷管理系的五個女生。
楊氏兄弟和德明科大女生的相遇,源自經濟部舉辦的「創意ING,就業不NG」電子商務行銷創意競賽,活動讓企業提出經營難題和預期改善的目標,學生組配合行銷。
德明學生李清雁表示,楊博宇的企業與眾不同,在創立之初,經營尚未起步就投入公益,因此想用「公益行銷」為主軸,改善企業難題,而楊博宇表示,家扶是最早合作的團體,所以延續從前的模式,期待透過關懷弱勢兒,邊回饋邊朝社會企業的目標邁進。
年僅二十七歲就當上樂活輕食店負責人的弟弟楊宗融,負責提供免費佳肴給弱勢兒少,還請老師來講故事給他們聽,六十九年次的楊博宇則幫忙社工帶奶粉、二手電腦和一箱泡菜,開一個小時的車,到烏來福山部落給貧困家庭。
楊博宇說,幼時從台東負笈到台北讀書,因父親經商失敗,常靠白飯和泡菜度日,父親的朋友方憲瑞醫師得知,無條件協助償還債務,還讓他們家的三個孩子都能求學,現在終於能自己創業,立刻決定要回饋社會,不只定期將盈餘捐助弱勢者,也提供單親孩童、失婚婦女工作。
頂著烈日,建築師出身的楊博宇,欣然帶著德明的學生拜訪家扶的孩子,在看到逢生協會為貧戶做的防漏工程後,感觸都很深,也都被孩子說的「幸福就是不用撐著傘讀書」感動,楊博宇說:「看完那樣的生活環境,及把東西送到阿公手上時,心情特別愉快」。
德明學生鐘思佩說,電視上常說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在沒有親自接觸兩者之間的生活型態前,不會有深刻的感受,現在卻懂了!陳珈佑體會到,公益一詞的意義,原來是無私的幫助任何有需求的人;藍秀雲發現,一點小力量也能做公益,不僅是金錢的援助,小人物可以有大愛心;高采寧學會與人往來,應該相互付出,如楊氏兄弟受人扶助,現在回饋給社會一樣。
李清雁期許未來大家都能像愛心企業一樣,讓更多人知道社會中的小角落,有一群需要大家幫助的人,不過,能表達半月來接觸公益、最貼切的感想字眼,應該只有「很辛苦、很辛苦和很辛苦」三個詞彙了。
她們的公益計畫官網:http://mypaper.pchome.com.tw/happiness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