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讀懂名句
彷如翠綠剔透的碧玉化成高高的樹,千萬柳枝低垂成條條綠絲。不知道是誰才有辦法裁製出這般細緻的條葉,應該是二月的春風吧!它的寒冽就像剪刀一般銳利。
詩人背景
賀知章〈西元六五九~七四四年〉,生於唐高宗到玄宗天寶年間,適逢盛唐安樂世,算是一位相當幸運的唐代詩人。他出名甚早,少時就以文辭著名,武后朝高中進士,官運亨通順遂。八十六歲高齡才退休還鄉。
賀知章除在政治上有良好表現外,也善揮筆草隸,個性豪爽,據說李白當年從四川一路奔走到長安,第一個拜訪的公卿就是他 。
賀知章看了李白呈上的〈蜀道難〉後,大讚彷若天上太白金星轉世人間的奇才,在玄宗面前大力推薦,讓李白以翰林學士進入宮廷。
名句故事
賀知章〈詠柳〉是首純粹的詠物詩,寫於早春的二月,可以想見乍暖還寒的春天,萬物才正要復甦,然而孤挺的翠柳已綻放著碧綠,婀娜多姿、隨風飄逸,詩人的心也為之顫慄、興嘆。
賀知章在整首詩中採擷了兩個意象,一是純粹的楊柳;其二是以美女曼妙身姿來相比擬,於是於詩一開頭採用了碧玉的典故。
古代碧玉往往引申有美人的涵義,如〈碧玉歌〉:「碧玉破瓜時,郎為情顛倒……」賀知章於〈詠柳〉似融合楊柳與碧玉典故,但又不見明顯跡象,此即是詠物的最高境界,非僅是純粹單就某物興發,而是從其描述呈現出更多元的面貌來。賀知章即作到此點,且加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想像,逸趣橫生。
新說名句
以柳入詩在傳統文學中屢見不鮮,不僅是其美姿態,常吸引詩人吟詠讚嘆,其本身也帶有文化涵義。楊柳的文化寓意,以中唐詩人孟郊講得最為貼切,其〈折楊柳〉:「楊柳多短枝,短枝多別離。贈遠累攀折,柔條安得垂。青春有定節,離別無定時。但恐人別促,不怨來遲遲。莫言短枝條,中有長相思。朱顏與綠楊,併在別離期。」
孟郊藉著這首詩闡述當時折柳贈別的行旅習俗,有趣的是,詩人還為柳樹說話:「你們旅人怎麼那麼常別離?太常折柳,讓柳絲如何垂長?」不過他也自我嘲解,人生無奈。「柳條生長的節氣有定時,但人的離別卻無定時」,所以只能贈遠行者短枝條,裡面卻涵蘊著濃濃相思。
以柳為題的送別文學意涵,近代的師弘一法師亦曾在〈南浦月〉:「楊柳無情,絲絲化作愁千縷。惺忪如許,縈起心頭緒。誰道消魂,盡是無憑據。離亭外,一帆風雨,只有人歸去」,以及〈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中表露無遺。
這兩首詞所用的意象完全取自傳統文化,無論是以柳絲來喻愁,或是長亭送別的風俗,可以上推到漢唐時期,此風俗早已形成,成為中國送行文學之基調。(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