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學者治學,相較於古代,確實便利許多,書籍資訊流通便利不說,網路、科技發達,許多資料查找不必花費數月乃至數年時間。
清人閻若璩曾為了「使功不如使過」的出處,尋尋覓覓,花了十五年才在《新、舊唐書》的〈李靖傳〉找到出處;五年後,又從《後漢書.獨行列傳》找到最早的句子,前後已二十年矣!
如今,只要懂得善用查詢,大概不用二分鐘──問題是,我們有了這麼多便利的方法,再加上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優勢(這個優勢,其實代代皆有),治學成績可有超出古人?
我的看法是,有些有,有些則未必,關鍵就在於用什麼樣的標準來看。常聽人說,我們這個時代,如何能出司馬遷、班固?然後以此證明今不如古、現代史學不如傳統史學等等。
此說實在過於籠統。因為我們也可以反過來這樣說,司馬遷、司馬光,又或是顧炎武等人的時代,又如何能出現錢穆、牟宗三、余英時等優秀學者?他們寫得出類似《中國學術思想史》、《心體與性體》、《朱熹的歷史世界》的大部書嗎?我們是不是因此同樣也可以證明傳統史學不如現代史學?
因此,還是那句老話:「今未必勝於古,反之亦然」,全看我們用哪個角度來看。
要寫出《史記》、《資治通鑑》,此點古人確實勝於今人;但是相較於此,就專業化、專精化,就專著分析深入的精采度言,此又或為今勝於古也。
是以今古固然可以不必分優劣,但如非要分不可,全取決我們用哪個方向來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