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一場朋友生日聚會裡,跟一群德國女人聊起關於德國媽媽的話題。還記得Meli跟我聊到,她說德國人將養育孩子當成是一件相當神聖的工作,有個說法是,如果知道某位女性生了孩子,這位母親如果過一、兩個月馬上回職場工作,可能會遭來鄰居的負面印象,認為這位母親失職。
這個說法聽起來有點誇張,但隨著住得愈久,愈可以感受到德國人對媽媽與孩子的看顧與重視,猶如全民運動。舉例來說,我推著恩典一出門,街坊鄰居會跟我問候,他們更好奇恩典最近好不好。而當我推著嬰兒車去看醫生,熱心的德國人不需要我開口,總會有人主動來幫我按電梯,要上火車也是許多人忙著要幫我推嬰兒車上下火車。這樣的善行熱心,讓我不禁想起Meli說的:德國人將孩子當成是所有人的,每一個人想為身邊的孩子們做些什麼。
而談到德國人認定女人生完孩子後,理應花個一年至三年時間,親自帶孩子,這樣的觀念聽起來頗像上個年代的傳統德國媽媽,一輩子只需要好好將孩子與家庭料理好的。面對新世代的德國女性,傳統女性一輩子辛苦養育孩子與照顧家務的角色,的確有了不同面向的變化。有的人在帶了孩子一年後,因為家庭經濟因素,再次回到了職場,孩子就送給保母帶,有的人愛孩子但又想要保留工作興趣,開始發展了在家兼職工作的可能。
然而也有相當高比例的德國媽媽,在家庭經濟允許狀況下,仍依循著上一代媽媽傳承下來的家風,在孩子出生後堅持自己帶小孩,然後一直等到孩子三歲開始上幼稚園階段,她們才逐漸以短時間工時方式慢慢回到職場上。
問好友Mecky,當她為了三個孩子,在家待上五年以上的時間,難道不擔心回不了職場嗎?
她說,如果一個家,兩個大人每天都在工作,下了班回到家,肯定很累很累,父母親哪來好心情、體能陪孩子遊戲玩耍呢?如果為了工作犧牲掉孩子的成長品質,那想必國家的未來也不會有好的前景。
她強調:「德國母親在孩子出生後,堅持在家當全職媽媽,一方面政府會提供為期一年的父母津貼,另一方面,社會上在迎接孩子出生後的生活機構,也提供了最好的支援。」
Mecky說,身為女性,能為成就孩子成長,暫時離開職場幾年,其實是一件很珍貴的生命歷程,那可是母親才會有的奇異恩典。
享受著每天被孩子吵,享受構想新點子,讓孩子們眼睛為之一亮,享受著每天被孩子們搞得筋疲力盡,但睡覺前,還是忍不住到床邊去細細看他們如天使般的熟睡面容,享受著當一個媽媽的甜蜜溫柔,擁抱親吻孩子的小臉,永遠都不厭煩。
關於當媽的苦與樂,在跟朋友聊起來後,發現大家的笑聲與倦容背後,那顆愛孩子的堅決與勇氣,總可以在快沒氣力、小歇一會後的片刻,伸出大大的手,緊緊地牽著小傢伙,繼續往成長的路上,大步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