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澔平路走得愈遠 識見愈開闊

文/記者阮愛惠 圖/本報檔案資料、眭澔平提供 |2011.07.16
9021觀看次
字級

二○一一年六月中旬,眭澔平發生一起無明車禍。當他沿著河堤騎摩托車時,一輛四輪房車從後面追撞他,把他撞飛起來,碰撞到一支電線桿。他連人帶車如射箭中靶般對準電線桿撞去,車頭正中間撞到裂開。

他意識裡最後一幕的印象,是漆著黃色和黑色油漆的電線桿,之後就失去意識。昏迷數天之後,他才醒轉過來。身體內部有多處創傷,奇蹟似地,身體外在,和活躍於影視圈被視為重要的臉部,幾乎沒什麼傷口。

眭澔平不願多談他的傷處,甚至不想談這次的車禍,只淡淡地說:「如果沒有那根電線桿,我可能連人帶車衝到砂石車下面,後果不堪想像。我無法想像有更好的撞擊方式了,真是不幸中的大幸。」

這次車禍是眭澔平有始以來最重最痛的一次。以前他在秘魯帶團,也發生過撞車事件,但都是「鐵包肉」,不像這次的「肉包鐵」。警方很積極在找撞擊他的那輛車,但因為事故地點沒有監視器,難度很高。眭澔平在該作的一切追究和探索都已作了之後,人還躺在病床上、頸部還戴著護套時,他就已經釋懷了。他說:「我當這次是來醫院打禪七的。本來在社會上做事就會發生很多衝突,如果我寬容別人,也就是寬容自己。我不願因為太多不平和不滿產生負面的能量,阻礙我們的進步,就是佛家所說的『罣礙』。」



代替母親遍遊世界

眭澔平並不是一開始就能想得如此通透的。在病床上的這幾天,身體不能動彈,心裡默念著心經,往事像走馬燈般,一幕幕在腦中迴轉。他想起最愛的媽媽,想起自己這一生跑過的許多個國家,想到自己曾寫過:「改變環境不如改變心境;我的旅行就是我的修行。」而今的遭遇,不正是一趟另類的旅程?

「還好有陪伴媽媽的那段歷程,而今都成為我的養分。」眭澔平說。作為一兄四姊之下的老么,眭澔平的媽媽在高齡之時又懷了他,身體原本就很負荷,七個多月時,又遇到當時重創全台的「八七水災」。「當時,我們住在現在的台北大安公園附近一處違章建築,水災那天,父親還在淡水河對岸的紙廠工作,因為淡水河高漲無法回家,媽媽一個人挺著七個月的身孕,泅著水,把四歲到九歲的兄姊,一個接一個護送到對面的金華國中二樓,過程又累又危險。」如此折騰之下,本應十月底就要出生的眭澔平,不但沒有早產,反而延到聖誕夜才落地,在母體多待了快兩個月。

生產那天,值班的是個實習醫生,沒有經驗,羊水快流光了,胎兒還出不來,差點母子都不保。勉強生出來時,小孩已經不會哭了。

母親因為罹患第三期的風溼關節炎,加上產後失調,生下眭澔平後就癱瘓了,躺在床上不能翻身。父親身兼母職十分辛苦,當其他孩子上學時,只有眭澔平在家陪媽媽。

小小年紀的眭澔平,不哭也不吵,陪在媽媽床邊,把他所看到的事情,都講給媽媽聽。六歲開始,如果有他講不清的,例如廟會裡的踩高蹺和舞龍舞獅等,他就用畫的給媽媽看。

「我想,我後來會一直用寫作、演講、旅行的方式來過生活,都是從媽媽的病床邊開始的。媽媽不能出門,我就用畫筆代替媽媽去看去體驗和分享世界的一切。」眭澔平說,本來摩羯座的他,生性是有點內向安靜的,並不是天生愛旅行的星座,但因為媽媽的癱瘓,他變成一個人要幫兩個人活。從很單純的孩子心情:「媽媽看不到的我幫她看!」至今變成一種習慣。

媽媽早已過世多年,他仍熱中於旅行,同時很愛分享所見所聞,進而出版了三十多本書及紀錄片。這麼多作品的產生,都只源於當年的他「想對媽媽講故事」這樣的意念。



生活最令人羨慕

長大後的他,更因為記者工作的歷練,訓練出「腳到眼到心到」的功力。近二十年來,他成為旅遊作家,領有國際導遊執照,跑過一百八十八個國家,以個人的力量,建立了可貴的影像資料庫。

旅行的過程中常有很多衝擊和特殊感受,他拍不周全就用寫的,寫不出來就用畫的,畫不出來就用唱的,於是,他的才情和經歷跨足多種面向,他多元豐富的人生歷練曾被全台媒體公開票選為「全台灣兩千萬人最羨慕的人生」。

然而,馬不停蹄的活力生涯和海角天邊的長程旅行之餘,漸入中年的眭澔平,也找到真正令他身心安頓的力量,那就是佛教的信仰。

在他最近的著作《眭澔平心靈八堂課(壹)》裡,他依《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百六十個字裡的不同層次,分五個段落來解析,用《心經》裡的涵義,來詮釋自己曾歷經的至親手足的生離死別,以及體會人生的無常,感悟緣起和緣滅。這些篇章,有一部分曾發表在《人間福報》上,讓福報的讀者先睹為快。

他說:「我從東方古老經典《心經》出發,結合個人全球旅行探險經歷的見聞心得,內化並收穫了『放下、修持、辯證、歸零、分享』五個層次的修行與智慧;以現代人較能感應的時空環境與文學語彙,對古老哲思做知性的研討,也做感性的詮釋。因而我發現:路走得愈遠,識見將愈開闊;識見愈展愈開,心靈愈無所拘礙,人生的智慧也將愈加圓融與豐碩。」



將小愛轉為大愛

也許事先作了功課,眭澔平因而能坦然面對這次車禍的障礙。他說:「很多苦難的考驗,對我而言,是可貴的訓練,就像是小王子與B612號星球上的玫瑰。」仍然是想起了一生苦多樂少的媽媽,眭澔平說:「媽媽扶養了我,教育了我。當別人的媽媽還在為孩子講床邊故事時,我已經在媽媽的病床邊為媽媽講床邊故事了。來探望的親友常覺情景淒涼,以為我們沒什麼希望。可是我今天的一切,都是從那樣的苦難中馴服出來的,如果不是媽媽的癱瘓,我不會那麼如此用心去觀察事事物物,由此訓練出觀察力、組織力、表達力。因為我從來不缺第一個聽眾,所以我從中發現,從媽媽的病痛和災難中,我領受到最多的恩澤,這是最可貴的福報,我非常感恩。我今天能寫作、演講、上電視節目, 不是因為我有名氣,而是因為當年病床邊的小愛變成大愛,這是我今日所有能量的來源。」

小檔案

祖籍上海,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生於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系畢,英國里茲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

台灣資深媒體人,角色多元,曾擔任新聞主播、主持人、廣播電台音樂總監及台長、歌手、演員,同時也是探險家、作家。

他擁有豐富的採訪經驗,訪遍一百八十八國,擅長田野記錄各國人文風情,也採集文物收藏。曾拿下台灣電視廣播、演唱製作等九座金鐘獎與金曲獎;是「上海國際音樂節」銀獎得主。一九八八、八九兩年以學術論文榮獲美國亞洲協會新聞專題研究首獎。

出版三十餘本文集,榮獲「台灣文學獎」,獲選為台灣十大報導文學作家,文章收錄於教科書。

眭澔平多才多藝,最特別的是,他也有美術天分,還是台灣大學現用校徽的美術設計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