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多雨卻鬧水荒
台灣年平均降雨兩千五百公釐,約為全球平均降雨量的三倍,雨水資源甚為豐沛,但因先天條件受限:山坡陡峭、雨勢集中、河川短促,再加上地狹人稠,所以大部分都急流入海。真正可利用的水量只有一成,因此台灣每人每年平均可分配的水量,僅是全球平均值的七分之一,是聯合國認定排名第十八位的「缺水國」!
全球有六分之一人口無法取得安全飲用水,因飲水而引發疾病死亡的人數高達五百萬人。現今全球人口持續膨脹,水資源消耗速度急速上升,搶水衝突事件日益顯著,已是不爭的事實。
台灣因水文氣象與河流地形特性,有七成八降雨集中在每年五至十月之間,中南部豐水期與枯水期降雨落差更達百分之九十,且乾旱季節經常長達八個月。近年每逢梅雨季,全民引頸期盼天賜甘霖,解除旱象與限水之苦。
荷蘭放棄與海爭地
高雄市長陳菊月前因應汛期,率領水利、工務團隊前往荷蘭(防洪治水指標國家),觀摩水利整治與水岸開發工程。過去堅持人定勝天信念與海爭地的荷蘭,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水患連年加劇下,決定棄守海埔新生地,轉而進行水土保育並另尋水源,為農業、產業開闢新途徑,同時推出可隨水位調升的綠建築「水屋」。
台灣西南沿海長期因養殖業抽取地下水,地層下陷一年超過十公分,政府每年編列大量經費建堤,卻始終趕不上下陷速率。未來地下水遭汙染,受傳染疾病感染所付出的代價,將超過養殖業所得!如此只會讓台灣陷入無以自拔的困境。若學習荷蘭尊重大自然的治水新思維,相信淹水、地盤下陷問題可迎刃而解。
調整水資源經營管理
最近午後短暫的雷陣雨,恩賜全台灣水庫進水,得以暫紓久旱與迫在眉睫之限水窘境。此刻面對全球氣候的改變,順應自然並加強調整水資源的經營與管理,當是最佳途徑。一來可減少無謂的浪費,兼可提升水資源的使用效率。例:利用人工方法汲取地面水經由補注井灌入地下水層中,或建造地區性埤塘、湖泊得以儲水、涵養水源,以彌補過往為了防潮禦浪,常以海堤或護岸等工程工法治水卻不見成效的做法。
都會區水泥地覆蓋率逐年遽增,除大量植栽以增加地下水的入滲量外,亦可營造都市計畫內滯洪池,如善加收集屋頂雨水,公園綠地和停車場等區域以透水性鋪面儲留雨水,置於形同小型水庫的蓄水池中,這才是當前最實際、最有效的開源秘方。
水價過低不利節水
「節水」向來不受國人重視,主因是水價過低,以台北為例,每度水僅五元即可享有一百萬CC的自來水,而外縣市平均水價約十一元,不到半瓶瓶裝水售價,完全無法反映社會與環境成本,同時錯謬的供水、用水辦法,不當的補貼石化、鋼鐵工業、科學園區等高耗水產業,迫使農地休耕再領取補助費,豈有公平、正義可言?!
當極端氣候造成旱澇為常態的此刻,為政者須從政策面著手,積極落實集水區土地管理,進行河川、地下水的妥善經營,抑制高耗水、高汙染的產業 ,大力推動水價合理化,提升各行各業的用水效率,正視治水為一場跨領域、跨部門、跨族群的戰役,以永續經營的心態善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