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東訊】「阿美族有個傳說,客死異鄉的族人,祖靈會給他一對翅膀飛回家鄉。」多年來,藝術家希巨‧蘇飛在東海岸阿美族部落,田野調查當年被徵召到大陸打國共內戰的老兵,看見他們擁有阿美族臉孔卻操著北京腔、滿懷不被認同及無法遺忘悲傷的心酸,希巨不捨這段歷史被遺忘,透過木雕藝術刻出老兵的沮喪與祖靈的祝福。
一九四六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大肆在東海岸原住民阿美族徵兵,許多年紀未滿十八歲的阿美族青少年,才剛步入部落最初階的少年階級pagalungay,就被迫到大陸打仗,直到一九八九年開放台籍國軍返台,終得回家。
「那些回家的、沒回家的、戰死的、失蹤的,因為沒有依循傳統的升階認證儀式,對於家鄉的身分及記憶,至今還凍結在六十年前的少年階段。」希巨說,他探訪過都蘭、長光、大俱來等阿美族部落老兵,人數所剩無幾,每每提起過往總是雙手握拳,老淚縱橫。
他說,很少有人在乎他們的故事,忽略他們從年少、從軍到回鄉這段時間,換過幾個名字、人格與尊嚴被狠狠分裂過無數次;以都蘭部落來說,當年離開的六十名少年,回來十位,不是無法適應、不被認同或無法認同與記憶不一樣的家鄉而重回大陸,就是默默死去,僅存二、三名九十多歲但已無法言語的老者。
花了十年追訪老兵歷史的希巨表示,他預計打造十座老兵雕像,搭配與公共電視導演湯湘竹合作的紀錄片《路有多長》,及都蘭山劇團三年前巡迴演出過多場的舞台劇,重新把這段歷史記憶掀起,至少不要被忘記。
希巨刀下的木雕老兵作品已花費兩年製作,目前完成八尊,肢體、形體、臉龐等各不相同,卻都一樣闡述那段悲苦卻遭遺忘的歷史回憶,也都有一對翅膀。
他在都蘭糖廠的工作室旁展廳已先辦理老兵木雕展的進駐儀式,放上一尊最具代表性的老兵木雕作品,作為未來正式開展的起步,也請來部落耆老以傳統儀式告慰死去的阿美族老兵,傳達後代的不捨與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