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說今】淮北蚌埠憶古今

周志敏(電視節目名製作人) |2011.07.12
636觀看次
字級

自江蘇省徐州市向西行,很快的跨省來到安徽,這個自古充滿了戰爭及英雄的地方,總會給人無限遐思。過了淮北市,南行過宿州市,經過固鎮,就來到蚌埠市區了。

相傳古代,曾在蚌埠採珠,而名為「蚌埠集」。在津浦鐵路未通車以前,是淮河和運河的運輸中心,今天的蚌埠市區跨淮河南北兩岸。

市東南二十五公里的鳳陽縣,是現代蚌埠的縣治所在地,也正是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的故鄉。

朱元璋出生於貧窮之家,父母雙亡後,更無人養育,遂入皇覺寺為僧,元至正十二年(西元一三五二年)參加郭子興的紅巾軍。朱元璋參軍後,不僅受到重視,郭子興還把義女馬氏 ,許之為妻。

蚌埠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水患頻仍,但也是一個軍事發源地。

朱元璋在紅巾軍中,能受到百般尊崇,就是因為軍中士兵多以這一帶水患的災民為主,而且創下了戰功;幾百年後的清代,遇上了太平天國之亂,李鴻章、劉銘傳所練的淮軍,兵源也大多來自江北一帶。

再向前推到三國時期,現代的鳳陽縣西,有「東魯」及「西魯」二山,正是三國的魯肅練兵之處,這位將軍,曾屯兵於此,而為山命名。

由於鳳陽縣出了皇帝,在明朝時代,確實受到了天下人士的重視,朝廷也花過重金來建設。如「龍興寺」,寺的前身,就是朱元璋早年出家的「皇覺寺」。

寺院重建後,已當了皇帝的朱元璋,親撰了〈大龍興寺碑〉及〈大明皇碑〉,自敘十七歲入寺為僧,僅僅五十天,因寺主罷僧飯,而不得不雲遊他鄉,三年後歸來,寺已空無一人。房屋破損,最後只得投奔紅巾軍,另覓生路。發跡後,在城南建明皇陵,葬太祖先考妣,並重建龍興寺等等,以顯自己的奮鬥精神。

現代的蚌埠市,雖有很多現代化建築,往事卻仍留駐在人們心中。市東南的鳳陽縣,雖曾有帝王之尊,卻不及市西南壽縣來得有名。

壽縣城北兩公里淮水與肥水之間,有著名之「八公山」,山雖不高,但出產的食品——豆腐,卻使中國人喜愛了兩千多年。

劉邦的少子劉長,也就是淮南王,在文帝六年(西元前一百七十四年)時,因謀反罪,死於發配途中;到了文帝十六年,劉長之子劉安襲父爵為淮南王。

劉安自小才思敏捷,好讀書,擅鼓琴、文辭;篤信神仙術,常與八位朋友,在山中煉丹,因此山名就被稱為「八公」。山中有泉水清澈流暢,劉安研究出了以泉水製豆腐的加工技術,而且把此技傳授給附近的農民及喜愛之人,後來逐漸傳到其他各地。

時間過得很快,到了東晉太元八年時,已經是西元三八三年了。又是一個戰亂頻仍的時代,五胡十六國在各地作亂,當時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就發生在安徽。

前秦的領導人苻堅,在東晉孝武帝太元四年(西元三七九年),以十萬大軍攻襄陽,目的除了得天下外,還想獲得良師。

這時在襄陽最為受人尊崇的,就是道安大師,苻堅在勝利後,迎接道安大師到長安,十分禮敬、尊重他。三八四年時,苻堅又欲南下攻晉,已七十三歲的道安大師力勸不可,但苻堅不聽,終有淝水之戰的大敗。

前秦兵潰,苻堅來到壽陽(今安徽壽縣)城,站在城裡最高處,眼望「八公山」上草木,以為是東晉兵,遂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典故流傳,後來苻堅逃至關中,被羌族首領姚萇所擒,縊殺於今陝西彬縣。

戰亂已成過去,但製作豆腐的技術,源遠流長,「八公山豆腐」,早已成了世界馳名的營養食品。

八公山的豆腐好吃,主要是山上的泉水最適合製豆腐,八公山泉水滋養了當地子民,至今未變,雖然發明製豆腐的淮南王劉安,已離開人世兩千多年,目前除了壽縣城北八公里的淮南王墓之外,當地更陸續開了一百多家餐廳。

這一百多大小餐廳的廚師,煎、炒、烹、炸、燴、燉、煮、烤,各顯神通,烹調各種口味的「豆腐全席」,而且葷素齊全,可謂集天下豆腐美食於此。每天到壽縣的遊客很多,幾乎沒有不聞香下馬,特來此嘗豆腐美味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