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一日,在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的殷殷囑咐及五百位觀禮嘉賓的見證下,叢林學院的應屆畢業生,以「弘法者」的身分降臨人間,展開以法利生、實踐菩薩道的旅程。
福報佛學院的讀者朋友們,您關心過佛教有沒有人才的問題嗎?「學佛」,對個人來說,佛陀留給我們的八萬四千法門,您只要選擇一門適合自己的方法深入,也許足矣;但對佛教的延續與發展,卻無濟於事。個人修行再好,對整體佛教而言,不過是一盤散沙;只有護持教團,培育更多的人才投入佛教事業,才能不斷地為佛教的延續與發展挹注新力。
佛光山培養佛教人才的搖籃就是「叢林學院」,聰明的讀者朋友們,如果您關心佛教人才的問題,那麼,您就應該要關心叢林學院的教育模式與招生狀況。誠如開山大師所言:「讀書的目的在明理;教育的目的在做人。」叢林學院辦學理念正是「佛學的教育、思想的教育、生活的教育、品格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模式,彷彿看不見的地下工程,為未來的弘法者打好向上發展的基礎。
就以一個城市發展為例來說吧!一八三二年夏天,短短一個月內,紐約有二千人死於瘧疾,超過十萬人緊急撤離。有人預言:紐約終將因為沒有乾淨的水源,而成為一座廢墟。但預言沒有實現,因為十年後,紐約第一條地下輸水道完工;一九○七年,第二條地下輸水道開工的同時,紐約地下鐵也動工,加上穿越哈德遜河的河底隧道,交織成一個看不見的地下紐約。可以說,因為有地下紐約的建設,才有地上紐約的發展。
城市的發展是如此,佛教的發展也是如此,叢林學院的教育就是佛教發展的基礎工程。曾經有位法師讀了博士回來,請開山大師指示下一步要做什麼?大師只淡淡講了三個字:「學做人!」這三字真言有如響雷般直指人心。
就如今天課文裡舍利弗尊者的覺悟:連一隻小鳥都因為自己瞋恨的餘習未改,不敢來親近,未來又將如何度眾呢?所謂修行之道無他,改習氣而已;叢林學院四十八年來,沒有間斷地培養如舍利弗尊者般敢於向自己習氣挑戰的勇者,因為唯有改變自己的習氣,未來才能成為荷擔如來家業的弘法者。
福報佛學院的讀者朋友們,佛光山叢林學院就是一所集天下之勇者而教之的佛教學院。這些為了追求真理,為了芸芸眾生,不惜投入一期生命,進行自我改造工程的勇者,正是延續佛教發展的棟梁。如果您是關心佛教發展的有心人,請鼓勵您身邊的有志青年,加入叢林勇士的行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