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報導】快樂暑假開跑,如何在炎炎夏日中度過漫漫長假?不少學生會想到海岸或溪流邊徜徉戲水樂,但近來時有所聞的溺水事件也令人提高警覺,忍不住思考萬一不慎落水時該怎麼辦?對此,中華民國水中運動協會副秘書長劉信傑表示,落水時別慌張,可以利用水母漂或立泳方式來增加自己在水中的「黃金救援時間」。
劉信傑說,當發現自己不慎溺水時,首要之務是先保持冷靜、身體放鬆,接著再用水母漂或在水中站立游泳打水方式來幫助自己浮出水面呼吸、延長等待救援的時間。他亦再三強調,每個人下水前都應先學會游泳漂浮技巧來增加自救技能。
而如果是看到同伴或旁人落水時,則不要急著跳下水救人,而是要切記「叫、叫、伸、拋、划」的救溺五口訣。台北海洋技術學院教授馬軍榮表示,第一步是先大聲呼救求援;然後趕快呼叫一一九、一一八或一一○;第三則是善用竹竿、樹枝等延伸物救人,第四步是拋送浮球等漂浮物給溺水者;第五是划船、利用救生圈、保麗龍、浮木來救人。
除牢記「救溺五步」外,學會如何正確拋丟救生漂浮物的方式也很重要。劉信傑表示,一般人常拿了救生圈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往水中拋丟,萬一沒丟準,不但救不了人還可能因此拖延寶貴救援時間。他強調,當溺水者是處於水往下流的溪流中時,我們必需將救生圈拋丟在溺水者的上游而不是下方,才能避免救生圈一丟下去就馬上被水流給沖走,導致溺水者根本接不到。
如果身邊剛好沒有游泳圈或浮球、救生圈等漂流物的話,那麼危急時刻也可利用我們平常喝的空寶特瓶來發揮救命功能。劉信傑說,當發現有人溺水時,我們可以將兩個空寶特瓶丟入水中,讓溺水者可以藉由空瓶浮力來幫助自己增加水面漂浮時間。
「不要為了好玩或消暑,就輕易跳入自己不熟悉的水域或野外溪流中。」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教育訓練處督導楊昭治有感而發,一個地區的水文環境會隨著時間有所變化,去年適合戲水的區域不代表今年也適合,尤其很多年輕人喜歡在溪流中玩跳水比賽、更是危險舉動,很容易就撞到水中暗石而受傷。此外,在岸邊戲水時也要避免穿著牛仔褲,以免不慎落水時,因牛仔褲吸水而增加身體重量,影響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