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治療疝氣,不能使用較先進的「無張力人工網膜」。雙側疝氣,還得同時開刀,不能分開動刀。健保局去年初開始實施DRGs給付新制,原本想節省醫療成本減輕民眾負擔,但矯枉過正的作法,引發不少民怨及醫師反彈。
私立醫院協會祕書長吳明彥批評,台灣平均每個人有三張保單,一旦生病,包括住院、開刀及相關醫材,都能獲得保險理賠,但DRGs規定嚴格,如醫院以材料差額名義向病患額外收費,則全額不予給付。
如此一來,醫院不敢、也不願向患者介紹較好的醫療材料,即使病患主動向醫師表達願以自費方式,使用好一點的材料,醫院通常也會婉拒,就怕向健保局收不到錢。
吳明彥指出,不少民眾自掏腰包購買私人醫療險。原本可以申請保險補助,享用更好的醫療,卻受限於「自費」的框架,肥了保險業者。
據統計,九十九年度國人「個人健康險」保費收入約二千二百五十三億七千萬元,規模約全民健保年度保費的一半。全民健保入不敷出,但保險公司年度理賠金額只有六百二十二億三千萬元,僅占保費的百分之二十七點六,不到三分之一。
台灣疝氣協會祕書長林鼎淯指出,就曾遇過病患在診間拍桌大罵,繳了好多私人醫療險保費,現在生病開刀,想自費使用較好的手術材料,醫院卻說不行。
有病患抱怨,以前可以自費購買「無張力人工網膜」來修補疝氣,由健保支付手術費用,保險公司則會給付材料費用。現在卻不行,如果自費使用人工網膜,居然連手術費用也得自費。
事實上,健保局日前已經准許醫院使用高單價的「無張力人工網膜」,但給醫院的手術給付仍舊一樣。林鼎淯坦承,醫院基於成本考量,使用無張力人工網膜,得多支付一萬多元,算一算反而賠錢,因此,乾脆告訴病患,醫院沒引進這類耗材。
DRGs對醫師的專業認知也造成衝擊。例如,在未實施DRGs前,成人雙側疝氣手術可以選擇一次手術,或是分兩次動刀。基於術後併發症的情況,醫師大都選擇分兩次手術,減少尿儲留、傷口感染等併發症。
但現在DRGs規定,雙側腹股溝疝氣屬於獨立診斷碼,不可以分兩次手術治療及住院治療。如果醫師幫病人分兩次動刀,給付全部刪除。因此,現在只要是雙側疝氣患者,就沒得選擇,只能同時解決兩側疝氣。
林鼎淯無奈地說,健保局實施DRGs一年多來,目的是想兼顧醫療成本與品質,但結果證實,卻嚴重干涉到醫療專業,損害病患權益,確實有必要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