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使用過度,都會產生金屬疲勞,何況血肉之軀的人,如果操勞太甚,自然也會引發疲倦,顯出無精打采、雙眼無神、面容呆滯、臉色蒼黃、有氣無力、厭惡現狀、沒有衝勁,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的種種現象,這些簡稱倦態。
金屬疲勞的原因比較簡單,人的疲倦,有的是肉體過度勞累造成,有的是心理壓力過大所產生,還有是因某項疾病所導致。不過有些人既不勞力,也不操心,更無疾病,也會感到全身倦怠、四肢無力、要死不活,那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前兆,不能不注意。大凡這種無緣無故的倦怠、倦惰,幾乎都與生活方式和環境有關,根據專家的研判歸納,原因不外乎是:生活缺少陽光,所謂不見天日;呼吸的空氣汙濁,或不夠充分;暴露電器前時間太長;飲水不足,或輕微脫水;晚上睡眠時燈光太亮;生活環境太過嘈雜,或整年累月工作在噪音之中;運動過度、酒色無度;久任一職做同樣工作;身上贅肉太多等等。
當倦態湧現時,什麼事都不想做,有人稱之為「情緒低潮」,寫作的人,遇到此情況,一個字也寫不出來,那真是急死人。陸游詩:「閒將倦筆寫秋容」,還算是不錯的;像白居易的:「倦倚繡床愁不動」;那才糟糕呢!
據統計,美國有一百萬人患有慢性疲勞症候群,在台灣有五成的上班族經常會感到肩膀僵硬、視力迷茫、全身倦怠,而且女性是男性的四倍;腦力勞動者又比一般人高出二十倍,前些時又一位年輕工程師過勞猝死,可見倦態雖非病,卻也不可小覷。
人的雙眼,是倦態的櫥窗:眼光暗淡、眼神恍惚、眼眶微黑、眼睛紅腫、眼珠呆滯……這是典型的倦態,所以觀察一個人的精神,從眼睛可以一目了然,當倦態湧現時,任憑你睜大眼眶、瞪目注視、揚眉擠眼,也無濟於事,更難堪的是當著眾人面前,禁不住呵欠連連。
別小看打呵欠,這個連嬰兒也會的小動作,乃是身體為了保持清醒而產生的生理反應,它是倦態的訊號,當我們疲累時,體內的氧氣含量減少,大腦活動減緩,必須藉打呵欠以加深呼吸,增加體內的含氧量,促進血液循環,而且靠呵欠的動作還可舒展肌肉,減輕疲勞。
當倦態湧現時,呵欠是前哨,接著反應的就是眼皮垂下,打瞌睡啦!潘岳在《射雉賦》中有句:「甘疲心於企想,分倦目以寓視。」疲心直接顯示在倦目,瞌睡來時,用牙籤撐眼皮都沒用,古人乃採「懸梁刺股」的激烈手法,《戰國策秦策》:「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另《太平御覽》引載《漢書》:「孫敬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睡眠疲寢,以繩繫頭懸屋梁,後為當世大儒。」古人為了要打起精神讀書,竟用這些痛苦的方法,真是用心良苦,現代上課時趴在課桌上睡覺的學生看看古人,寧無感觸?
不過話得說回來,如果真的是疲勞症候群的疲態,就不是懸梁刺股那種笨方法可以解決的了,根據現代醫學的分析,驅除倦態可採用下面幾項方法:小睡片刻;離開位子活動活動;找人聊天,吐吐苦水;喝杯開水、茶或咖啡;做穴道按摩,按合谷穴或風池穴;服一粒維他命B;沖一個冷水浴……
當然,正本清源,還是先要了解疲態的原因,採取對策,千萬不要勉強硬撐,弄得筋疲力竭,讓倦態轉成病態,那就後果堪虞了。宋高宗時宰相李綱,誓死抗金,不眠不休,真是嘔心瀝血,但是高宗竟聽信主和派的主張,把才任職七十天的李綱免職。他忍不住寫下〈病牛詩〉自嘲:「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耕牛筋疲臥病還曾經做出了貢獻,不虛此生,而我們作了什麼貢獻,豈可兩眼無神人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