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兩歲了,開始喜歡探索,不喜歡每天跟奶奶關在家裡看電視,於是貼心的表姊們開始幫他計畫小A班與小B班的課程,期望能給他多方面的學習。
每到星期六下午是弟弟最開心的時間了,我們安排了多采多姿的才藝活動。第一堂課是彈鋼琴,家中那台鋼琴在二十年後,居然又派上了用場,當弟弟仿效我以食指彈出Do Re Mi的聲音時,我與先生都很感動,我的父母應該感觸良多。
弟弟很喜歡唱歌,堪稱是鄰里間的兒歌歌手,只要大人哼出前兩句,弟弟馬上會唱完整首,並加上舞蹈動作。因此,鋼琴課的目的就是讓他了解有不同音階,也達到小肌肉的運動喔!
除了彈彈琴、說說英語、畫畫和捏捏陶土,弟弟最愛的其實是體育課,趁著夕陽緩緩落下的時,帶著他到家附近的小學踢踢球、盪鞦韆或是溜滑梯都令他心滿意足。
某天,我決定要教弟弟放風箏。(見圖)一開始先教他怎麼拿住風箏線,並要注意線不可以勾到腳,只要發現線勾到就要馬上停下來,不能再跑了。
弟弟似懂非懂的點點頭,我們就開始了。
一開始弟弟會邊跑邊回頭,當他發現風箏飛起來時,他會驚訝的停下腳步,大叫:「飛起來了!飛起來了!」此時風箏又會落地,我們教弟弟要持續的往前跑,姊姊把影像錄製下來,等等讓他看看自己手上的風箏是怎麼飛的。就這樣反覆跑了三趟,我發現往南跑時,因為逆風,風箏就能高高起飛;但往北跑時,因為順風,反而風箏會被風吹落。
我試圖問弟弟:「要怎麼跑風箏才會飛高高呢?」聰明的他,指著南方說:「往那邊跑才會飛高高」。其實依目前弟弟的年紀,是聽不懂順風與逆風,但我相信科學的本質在於培養觀察力,有了敏銳的觀察力,才能發現問題並找出答案。
因為這個活動,弟弟半夜睡著時,仍會喊著我的名字,相信風箏課讓他非常快樂。童年的日子本來就是該無憂無慮,不是刻意安排專業課程,而是在玩樂遊戲的過程裡,培養他的各種能力。
如觀察能力:讓他發現了四季交替變化和五彩繽紛的世界,弟弟愛玩桃花心木的翅果,看著它們緩緩落下就好開心;應變能力:在身體活動的過程中,弟弟知道怎樣的動作才不會讓自己受傷,也知道怎麼保護自己;而且透過跑步、踢球等運動又可以訓練他的腿部肌力。既然有這麼多的好處,我就暫時放下工作,穿起球鞋,就當一天孩子的體育老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