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古典風格的明式餐桌椅、帶有禪味的神明桌,還有古裝劇常見的紅眠床、清朝太師椅、醬菜車……這些古樸又典雅的家具,平均大小不超過一個手掌,構築這如此精緻袖珍世界,是出自台中大甲藝術家李義雄之手。他目前計畫以傳統二十四節氣為基礎,再現台灣各大民俗及宗教節慶的樣貌,並期待有朝一日能成立袖珍藝術館,保留古早台灣味,發揚木雕藝術。
今年五十四歲,出身家具行的麵店老闆李義雄,鍾情木工,賣麵之餘就創作袖珍家具,主題皆是古早常見的傳統家具,他依十比一的比例,將原件、原功能如實縮小製作,無論是門、窗、櫃子等每件作品,都可自由開啟,與實物一樣,且絕不用釘子,而是採用卡榫,作品維妙維肖,令人讚歎。
讀〈心甘情願〉 傳承技藝不覺苦
從事袖珍木工創作,李義雄一投入就是二十年,「我想,這就是願力,一種傳承木工技藝理想的堅持。」李義雄說,他對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文章〈心甘情願〉中的開示印象深刻,說人生在世,若能時時以心甘情願的態度來實現理想,必能有苦時不覺苦,有難時不覺難,一切困境自可迎刃而能無事不辨,無願不成,「與其說我恆持的願力,倒不如說『心甘情願』更貼切吧!」
李義雄說,這些袖珍家具每件按原比例縮小,製作難度比實體家具更為困難,加上製作耗時費工,原想朝量產販售,好貼補家用,但做出幾件作品後,卻愈看愈順眼,竟捨不得賣,因此走向創作之路,為的就是延續台灣傳統的家具文化。
「台灣傳統家具結合中西文化,尤其在日據時期,不只將中國傳統的雕刻、彩繪、木作灌注其中,更融入西方巴洛克文化,使家具不單只有坐臥功能,更顯現獨特藝術美感。」李義雄說,他幾年來進行的,就是試著將大型家具袖珍化,讓國人甚至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深入了解台灣的家具文化。
心疼老屋拆除 決心肩負使命
李義雄對袖珍藝品的使命不僅於此。十年前,當他一如往昔走在大甲街上,發現不少老屋被拆除,心中浮起疑問「如此具有文化的歷史瑰寶,為何不留下來?」這樣的現象,更讓他對袖珍家具製作益加肩負責任。
這次的拆老屋事件,啟迪了李義雄創作袖珍傳統農村的想法,他花了近一年時間,完成「神明廳」、「古厝大廳」、「阿嬤ㄟ灶腳」等「古早味」創作,也將四○、五○年代常見的流動雜貨商,挑擔子或騎腳踏車的場景,以袖珍創作重現老家點滴,完整呈現老照片、日曆、紙匾等物件,早年農村點滴歷歷在目,如此成就亦讓他獲得國立台灣工藝研究院的工藝設計競賽新秀獎。
「傳統農村景象因都市化逐漸消失殆盡,我能做的,就是用袖珍木工保留與還原景象。」李義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