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接連報導了兩件與學校經營有關的新聞,一是雲林古坑國中校長擬引進華德福教育計畫,被家長指稱會害他們的孩子失去競爭力;另一是開南大學教師連署要求校長下台,因為校長大規模的課程改革,及教師不續聘作法,侵犯教師工作權。
兩件事的主因都是少子化。古坑國中校長說,要引入華德福(起源德國,是教育部體制外的學校,學生上課沒有制式的教材和考試,注重身心靈成長的教育藝術,利用大自然引導學習),是因少子化衝擊嚴重,如果繼續目前的經營方法,學校很快就沒有學生,將面臨倒閉。
開南大學校長大刀闊斧整頓課程與教師,也是預見少子化將造成大學供給過多,私立的開南若不能在衝擊產生前做好體質調整,經營會相當艱辛。
縱然兩位校長有遠見,著手改革,但有遠見的人總是寂寞的,大家並不能體會他們的用心,不過,改革都是由上而下推動,沒和老師、家長充分溝通,讓他們了解,才會造成今天的局面。
校長作法雖然不周全,但反對的家長、老師恐怕思考也不周。
媒體報導開南的老師說,校長推動整合性課程,共同課程改大班上課,會傷害學生受教權,筆者不以為然,近來在台灣暢銷的書《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就是哈佛大學唯一公開課程內容改編,該課程的班級人數破千,也沒影響學生上課權益和熱忱;另外,台大也有不少共同課程一班多達一兩百人,學習效果也不會差。因此,只要老師優秀,而且學生評量與輔導制度完善,班級大小不會影響學習。
而古坑學生家長認為,引入華德福會害孩子沒有競爭力,這是外行話,如果要以現行的教育制度拚高下,雲林孩子的資源絕對不及台北或其他都會區,除非能走不一樣的路,否則才真的沒競爭力。
引進華德福的確不一定會成功,但堅持原有體制幾乎必然失敗,但多數人怕改變,以為和大家一樣才是好,然而,華德福是值得推廣的教育方式,芬蘭教育競爭力高,許多教育理念和華德福相同,家長未深入了解就否定,實在可惜。
制度性教育改革已失敗,但教改確是有必要,因此只能靠學校、老師與學生、家長覺醒,找出適合的改革方針,如果再不改變,十年後會後悔的就是現在堅持不改的人。
至於開南的教師升等年限規定,其他大學也有,只要工作契約明列,雙方都同意,就不是問題,有爭議的是,要求「當率」須低於百分之十、沒有博士學歷的老師進修,否則將解聘。
除非老師故意,否則依成績當學生,是維持學習品質的方式,不應有限制;而開南是技職體系升格,誠如嚴長壽在著作《教育可以不一樣》提到的,技職體系中有實務經驗,卻沒博士學歷的老師,其實是寶,學校不應以研究型大學標準衡量這些老師,若只為了使評鑑好看,而獲得補助,卻不考量個別情況的差異,就有矯枉過正之虞。
禹雋(台北市/教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