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檔案】一個地方‧一張卡片‧一段空白──《殷海光‧夏君璐書信錄》編輯小記

文/ 湯世鑄 圖/台大出版中心提供 |2011.06.21
2395觀看次
字級

一個地方

黃桷埡,是位於重慶市對岸的一個小鎮。本書一開始,即描述殷海光、夏君璐在黃桷埡同遊的情景。夏君璐把這一天定位為「永生難忘的一天」。

不久之後,殷、夏兩地相隔,只能靠魚雁往返互繫情懷。對兩人而言,黃桷埡是共同回憶的起始地,但「黃桷埡」三個字多次出現在兩人的信中時,從前言後語看來,其中有些許的不尋常,總讓讀者猜測有些事曾在此地發生。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二年多之後,殷、夏兩人在一九四八年二月有一場「信函大吵架」,夏君璐甚至氣得把殷海光來信中的文字剪下來,貼在回信裡反駁,並要殷海光「一輩子記著」。在這一場吵架的信函裡,兩人各自把當時在黃桷埡的心情盡皆訴諸筆墨。正如一本小說的伏筆,書前半的謎底揭曉了……

自此以後,兩人戀情確定下來,「黃桷埡」則不再出現在兩人的通信中了。

一張卡片

大吵架過後的同一年(一九四八)年底, 殷海光精挑了一張聖誕卡寄給夏君璐。卡片上的一段英文,曾讓當時的夏君璐感動莫名。(卡片圖,已收入本書),即使是在六十一年後,讀者仍可由夏君璐為本書寫的〈序言〉裡,讀到這張她對這張卡片的情緒波動:「這張卡片害我感動的不得了,每次念到「But most of all, Dear, I Love You!」,我的眼睛就會充滿了眼淚,感到被愛的幸福。六十多年前,在中國,贈送友人聖誕卡是非常非常稀有的事。海光能找到這麼 romantic (充滿羅曼蒂克)的卡片送我,不單表示他的心意,也是極其大膽的行為。」

因而,針對這張卡片,本書不但將其圖收錄,更在書的最末頁再度引用卡片上的英文,配以兩人的照片,為《殷海光‧夏君璐書信錄》收尾。

一段空白

在本書共九個年份二百二十二封信函中,我覺得一九四九年的信函,最為「章往考來,情見乎辭。」

當時,殷海光已先一步到了台灣,大陸則兵荒馬亂,兩人深怕海峽相隔就此無法再相守,其惶恐、急切心境躍然紙上。這幾封信,既有夏君璐以「殷式筆調」對殷海光在大方向的提醒,亦有殷海光對夏君璐來台事宜的千叮萬囑,信函的內在張力十足,讀來令人動容。

書中,一九四九年的最後一封信是五月二十日夏君璐給殷海光的,信中寫道:「萬事俱備,以欠東風。」意即,夏君璐即將步上逃難兼逃命的之路程。書中的下一封信,就直接跳到一九五○年一月五日,夏已到台灣就讀台大了。從書中,我們知道夏君璐是一九四九年六月三日安然來到台灣,兩人為了紀念,特別一起去拍了一張很正式的照片。這張照片,我們也收錄在書中。

這段書信上的空白,提供讀者無限想像。在雙方音訊全無的情況下,殷海光人在台灣的每一天是怎麼度過的?夏君璐一路從大陸逃到台灣期間,最大支撐力量應該是段海光吧?六月三日,兩人劫後重逢的情況又如何?

細心的讀者,可以在後來兩人的信中,找到一些片斷。如夏君璐一九五五年四月的信中寫道:「我們倆愛情小舟在時代的大海浪不知翻了多少筋斗。我的回憶從不敢接觸到從開始逃難到台灣的那一段。我只愛看我在希中和在龍王墩寫給您的,和您寫給我的。後來的我連摸都不敢摸,就好像我從來不願想一下我的父親。現在,我們唯一可安慰的,也是一樁奇蹟就是我倆終結為夫妻。」又如,殷海光一九五○年五月三十一日的信:「六月三日,是妳來台的周年紀念日。……回想一年前的那一天,我到船埠接妳的情況。印象是那麼鮮活。真是一幅『愛情』和『離亂』交織的圖像。.」.

大悲無言。書信上的這一段空白,有著讀者看不到的另一面,就是銘記在兩人心中那無以言語的深刻對話。

在那個殷海光稱之謂「殘酷的時代」裡,類似的空白、類似的深刻同時也銘記在千萬人的心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