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向來以「見機行事、靈活應變」見長,但「誠信」是執行好制度的基石,我以日前國內某展覽為例,談談我的感受。
這項展覽在一個月前,主辦單位打出「引進歐美展覽購票模式,以維護展覽品質;首創網路預售、分時限量入場,各場均有人數控管」的標語,我抱著有良好參觀品質的心理,購買了預售票。
當我如期到達會場,卻發現史博館前等待入場的長龍一圈圈,許多人握有預售票,正納悶「為何會有這麼多人」時,一眨眼,我後面的隊伍已排到看不到盡頭了;午後的陽光雖談不上炙熱卻也懊人,尤其是牛步的移動,更教人心煩,遙看冗長的隊伍,心裡盤算著恐怕得等上兩小時。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大家不耐煩的情緒也增溫,抱怨連連,主辦單位雖派員試圖安撫,抱歉地說是人太多了,沒辦法控制,但「你們根本沒控制人數,不但超賣,還讓一大堆人現場買票」、「這是什麼預售票嘛!票價跟現場一樣,還要排這麼長,那有解決排隊之苦?我們為什麼要先買」、「你們的分時入場有意義嗎?我已經排了一小時多了,你們誤了我下個行程」等不滿的質疑聲此起彼落。
不少人敗興而歸,撂下:「下次再也不買預售票了!」良好的預售制度,就在沒原則的「見機行事」下被破壞了。
歐美國家是如何「擇善固執」呢?去年我到巴黎的大皇宮,參觀了史上最大型藝術家專題展「畢卡索和大師們」,他們也實施網路預售、分時限量入場制度,於是我在兩個月前買了預售票,參觀當天時間一到,所有排隊的人一次全部入場,因人數控制得宜,沒有擁擠情況,我在良好的參觀品質下,享受了豐富的藝術饗宴。
在歐洲所謂「網路分段預售」就是在票賣完的時段,就真的買不到票,絕不會出現如台灣能賣多少就賣多少,且現場還可買票的現象。
我覺得,此次預售票的標語,只是主辦單位吸引民眾買預購票的手法,但下次有誰會再買預售票?主辦單位的信譽,誰能信服?
蘇奕軒(台北市/國際業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