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在台投資的大陸地產商老闆日前表示,在北台灣的處女作,要把房子蓋得很浪漫、很瓊瑤,目標鎖定高端消費群。
我歡迎大陸房地產企業來台投資,並尊重設計風格,不過,不禁讓我聯想到台灣的房地產景觀,和與房地產相關的城市發展景觀。
台灣幅員並不大,且基本上,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腳步算同步進行,但放眼台灣,到處存在「非城非鄉」的地區,這些地區,一方面傳統農村特色被破壞,另一方面,城市化相應的配套建設並沒完成,居民對自己的地區到底屬城市或鄉村,大都搞不太清楚,經濟地理和經濟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感混亂。
這樣的地區很容易成為人力外流,無法吸引任何外來力量的地方,更嚴重的是,會成為多不管地帶,犯罪叢生、建築格局不倫不類及產業蕭條,居民生活無所適從。
多年來,台灣不斷出現高價位,強調設計精緻的豪宅,但相對的,這些「非城非鄉」的地區,並沒有改變跡象,兩者的強烈對比,除了凸顯台灣城市化發展的不均衡問題,也凸顯台灣貧富差距問題。
這種「非城非鄉」的現象,不只存在於城市和鄉村,甚至也存在都市。大家若稍微細心觀察五都,會發現,每個都會不只社區等級差別很大,反映鮮明的貧富差距等級,且有些地區建築雜亂無章,龍蛇雜處、治安不佳,成為弱勢群居之地,在資源分配上,易成為被各方忽略或遺棄的對象。
在追求城市化及更高居住品質的過程中,最大挑戰是,如何將「非城非鄉」的後遺症降到最低,否則所延伸的社會經濟和治安問題,將使效益大打折扣。李中明(台北市/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