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主計處公布五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窮人家庭(年所得低於四十四萬八千元)年增率為百分之一點六九,不僅創下有資料以來新高,更是首度高於富人家庭(年所得高於一百二十六萬八千元)的一點六四,顯示物價飆漲,窮人受害比富人嚴重。
官員解釋數據時指出,窮人家庭與富人家庭消費內容不同,窮人最大支出是食物水電等生活基本需求,由於糧食領漲,使柴米油鹽等漲不休,但求溫飽的窮人家庭為因應,不得不將收入的七成用於民生需求,因而CPI年增率漲幅高。
官員的解釋顯示,物價上漲壓力嚴重衝擊窮人家庭,卻未見政府相關部門對此現象反應,提出對策積極因應。
筆者更擔心的是,一般定義的中產階級對物價上漲壓力有多少應變能力,即便下月軍公教人員加薪百分之三,但企業普遍缺乏加薪意願,使得政府欲藉軍公教加薪,刺激民間企業也加薪,以降低物價上漲衝擊的美意付諸東流。
企業加薪者寡,將會使得中產階級被迫增加民生消費支出,勢必更將縮衣節食,甚至避免非必要的消費,以減少負擔,將對經濟發展造成負面衝擊。
儘管開放陸客自由行,能帶來龐大商機,帶動經濟成長,但只是商家、企業受惠,政府若不能擴大經濟乘數,讓全民雨露均霑,充其量只能讓數據漂亮,有可能更擴大貧富差距。
筆者以為,財政部曾提出數據指出,政府各項減稅後,刺激更大的經濟成長,若是如此,政府應考量擴大中產階級的減稅額度與項目,除以稅賦改革因應物價上漲衝擊,也能降低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減少因可支配所得降低,而淪為「新貧」的家庭。
凌亞(高雄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