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台語文 應尋民主法治程序 符合社會規範 才會獲認同受尊敬 衝撞體制恐有反效果
日前引發關注的成大台文系副教授蔣為文,為台灣文學與台語文向名作家黃春明嗆聲事件,又有後續,蔣副教授因不滿政大台灣文學史研究所長陳芳明教授,對台語文的發言,在學術研討會中嗆聲。

我不想討論台灣文學與台語文的問題,大抵上我尊重任何語言或國族認同的文學創作,就好像中國作家哈金在美國以英文創作,或張愛玲在美國時繼續以中文創作,都是創作者個人自由,台灣是享有言論自由的民主法治國家,因此住在島上的人(不管是哪國人),以任何語文創作,都可視為台灣文學研究範圍的一部分。
蔣副教授要爭的是,台灣人應該以台語文創作,但台語文長期被忽視,他並預設以特定拼音寫下的「台語文學」,才算台語文學,進入教育體制傳授。或許不少人認為蔣副教授是本土派或深綠,不過,他的出發點應是立基於西歐學者葛蘭西所說的「文化霸權」(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透過教育傳遞),不滿政府只以「華語」作為「國語」,不重視最多人使用的台語文。
我沒那麼泛政治化,願意相信蔣副教授毋寧是希望藉由他台語文的理念,培養較旺盛的台語文文學創作環境。
不過,台灣是民主法治國家,推動台語文可由符合民主法治程序的辦法推動,例如舉辦公投,或選認同自己理念的政黨執政、政治人物進入國會,以主導國家機器等。
身為學者的蔣副教授,如果能透過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持之以恆地推動台語文,雖然時間會很漫長,但若成功,不但了不起而且令人尊敬。
遺憾的是,蔣副教授選擇抄捷徑,找具有媒體效果的人物嗆聲,製造新聞,好讓自己理念能在最短時間傳播,他雖解釋是台語文長期受忽視、台語文學長期被看輕,唯有選擇衝撞,才能受到重視。
但是,從上次向黃春明嗆聲的後續發展來看,媒體只簡化,使大多數民眾看到的是學者與作家的暴力衝突,至於文化界,雖然有較深入的嚴肅討論,但許多人都不苟同蔣副教授的行為。
我無意評論蔣副教授行為,但覺得,有愈來愈多的人掌握住能讓媒體矚目的操作手法,將此手法用在自己關心的事上,例如蔣副教授的主張,如果按照正常程序,就是辦演講、寫文章推廣,並且尋求支持主張的人,不過這得花很多時間,但他可能覺得這件事非常重要,而且非得在短時間完成,所以選擇抄捷徑,以嗆聲引發關注。
我一向反對抄捷徑,因為抄捷徑而爆紅或取得的成就,最後會因根基不夠穩固而垮掉,只是,抄捷徑能在短時間取得成功和聲望,很少人能抗拒誘惑,就像藝人會炒緋聞或露事業線,以搏媒體版面一樣。
至於嗆聲到底可不可以,我以為在特定時空環境和事件上還是可以的,例如當年民進黨為了衝撞威權體制,為了讓媒體關注他們,在立法院鬧事,因為那是在媒體被黨政軍掌握的特殊時空環境下,唯一突圍的辦法。
但今天的媒體已不再被政府控制,而且百花齊放,支持任何論點、立場的媒體都有,蔣副教授沒按正常管道發聲,靠嗆聲搏媒體版面,但也許有事關公眾利益的事件,就因此而被擠掉,靠嗆聲來凸顯自己理念的作法真的對嗎?
王瑞(新北市/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