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導演-陳凱歌在經濟發展時代中哲理思辯

杜晴惠整理報導 |2011.06.12
889觀看次
字級

今年坎城影展將「終身成就獎」頒發給義大利導演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他坐著輪椅開心到場領獎。憑著《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他成為台海兩岸家喻戶曉的導演,在坎城主辦單位所舉行的記者會上,提及當時拍攝《末代皇帝》的感受,他說:「這可能是我一輩子最不可思議的經歷。拍片前我對中國並不了解,但我親眼見證了中國的變化……我很喜歡中國電影,很欣賞陳凱歌、張藝謀的藝術創作。」

陳凱歌、張藝謀這兩位第五代導演在大陸影壇,如同台灣新電影時期的導演侯孝賢、楊德昌等人,陳凱歌的《黃土地》和侯孝賢的《悲情城市》一前一後獲得國際影展大獎,綻放光芒。不同的是,台灣導演走向「現代主義」,拍攝鄉土文學作品,突破當時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抵制,讓台灣電影走出新的方向,而大陸第五代導演的作品反思文革、革新電影語言,尤其是《黃土地》,不僅確認了陳凱歌「第五代教主」的地位,影片的美學風格更深深影響後輩導演。

在中國影壇,陳凱歌素有「文化導演」的美譽,作品以反思啟蒙、哲理思辨見長,甚至有評論者將他的電影作品稱為作家電影、哲學電影。曾經擔任過教師、記者、編輯的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墨說,陳凱歌一向勤學苦思,尤好做哲理性思辨,他總是以一種批判的眼光審視中國人的精神狀態,追溯這種生存狀態積澱的文化傳統,在理性的審判台上加以拷問。而知名作家、復旦大學教授王安憶,曾經與陳凱歌在電影《風月》中合作劇本,她說:「替陳凱歌寫劇本,首先要學會聽,他是一個具有語言魅力的人,你千萬不要被他的語言蠱惑,這樣你才能讀懂他,他是一個記憶力極強的人,經歷過的東西不容易淡忘,任何東西他都很珍惜,因為與他走過的路途有關。」

對雙親心懷感恩歉意

出生於一九五二年的陳凱歌,剛好走過紅衛兵時代,他在前半生自傳《少年凱歌》中自剖,「我出生在一個電影工作者家庭。我的父母一個是電影導演;一個先在國家電影局工作,以後改做了電影劇本的編輯。抗日戰爭以後,他們都曾是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的學生,父親又做了教師。他們曾參加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學生運動,名字列在報紙的通緝令上,於是不得不離開,就到華北參加了革命,中間有一些艱難。」

他的母親出身富裕家庭,在戰爭結束後回到南京家中,才發現家人已遷到台灣,只留母親一人,而且一直到母親臨終,再也沒有機會見到雙親。沒有受難者強烈的怨恨與情緒,他在自傳中以理解的口吻說,「在同父母告別時,她(指母親)二十一歲,天然地嚮往一個新社會。母親這樣的故事,在中國千千萬萬,我就是這樣的母親生下的千千萬萬孩子中的一個。」他疼惜父母的遭遇,當接受「發現」頻道(Discovery)專訪時,他透露,這一生最大的痛,而且至今仍有遺憾的,就是在文革期間裡批鬥自己的父親,令他無法忘懷。他藉由電影作品《和你在一起》中釋放對父親的愧疚,這部作品其實就是他和父親之間的真實寫照。對於母親,他也有歉意,「我生下來就慣用哭聲表達一切。徹夜啼哭常常使母親無法安睡,是她日後的病因之一。所以長成以後我痛恨一切啼哭不休的電影,算是一點自我反省和否定,」他說。

為經濟進步付出代價

或許是因為經歷過大時代,在陳凱歌的作品裡處處都能見到自省與批判的精神,即使是商業片《無極》,也反思著「作為人類,我們是能按自己的意願,依據自己的意志活在宿命之外,還是我們只能做受命運控制的傀儡?這是一個大難題……」

面對市場經濟大旗高舉,心繫傳統文化的他談新作品《趙氏孤兒》時,也顯露出憂心,他認為,曾經支撐著生活的「本」都崩塌了,人究竟要怎麼活著?怎麼活著才不失作為人的格?「人說一個東西要人格化,我說我們都是資本化的人,在中國這麼多年久遠的歷史裡頭一次發生,很多東西都喪失了,為進步、經濟的發展付出了超高的代價。但是不等於說我就那麼悲觀,為什麼我說這個戲裡頭有一點希望,你要有這個心,你要會去想,而不僅僅是茫然或者麻木的生存。」

始終堅持自我本色的陳凱歌,經歷過票房無情考驗,承受過「偽大師」的戲謔封號,終於,二○一○年最新作品《趙氏孤兒》獲得觀眾青睞,取得一億九千六百三十萬人民幣的票房佳績(約合台幣八億七千八百萬),創下他作品中最高的票房紀錄。

尋找生命意義與典範

不管是改編自元朝雜劇的《趙氏孤兒》,或是改編自李碧華同名小說的《霸王別姬》,探討的都是在個人無力改變大時代的情形下,究竟是甚麼樣的元素撐住生命,如何活出自己?誠如科幻小說家倪匡之子、現今也成為香港作家的倪震評《霸王別姬》,「陳凱歌一貫的藝術目標就是在史詩格局中注入文化反思,達到超理性、抽象性的間離感和哲理意味。他的創作有一條連貫主線,就是透過電影闡述中國文化歷史的變遷和沉浮。」

人要如何活出自己?看看他上一部作品《梅蘭芳》就知道了,他藉由電影帶領著觀眾走到已經成為歷史背影的梅先生面前,看看他到底是什麼人。「 他外表謙恭溫和,內心堅定隱忍,這力量的來源就像《道德經》裡所說的『上善若水』,他如水一樣永遠柔軟不剛強。」

文化導演始終沒有忘記作為文創工作者的社會使命,為自己、也為廣大觀眾尋找生命的意義與典範。

電影作品一覽表

年分 片名 獲得獎項

1984 《黃土地》 第29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薩蘭特杯導演獎

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

第29屆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

1986 《大閱兵》

1987 《孩子王》 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

1991 《邊走邊唱》

1992 《霸王別姬》 第4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第51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第38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

第66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6 《風月》

1999 《荊軻刺秦王》

2001 《溫柔地殺死我》

2002 《和你在一起》 第2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第50屆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

2005 《無極》

2007 《梅蘭芳》 第16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

第13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導演獎

2010 《趙氏孤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