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內的嬰兒晚上突然腹脹哭鬧,父母餵完又哄,又換尿布,仍無濟於事,維持數小時,連續數日,周而復始,常令父母手足無措。嬰兒有此情況,可能是嬰兒腸絞痛。
嬰兒未滿四個月前,腸壁神經發育不成熟,造成腸蠕動不規則,蠕動過快,而糾結導致痙攣疼痛,即為嬰兒腸絞痛。根據統計,有百分之八至百分之四十五的嬰兒都曾罹患嬰兒腸絞痛。
常見症狀為腸道痙攣,腹部鼓脹(俗稱膨風),哭聲淒厲,非常躁動無法安撫,須待腸蠕動消失、有排氣才會緩解。發作時間有二個高峰,約是傍晚四時至八時,以及半夜零時前後。
當然,嬰幼兒在半夜哭泣,未必是腸絞痛。不同年齡有不同的常見疾病,嬰幼兒期,常見引起急性腹痛的原因分別為:一、痙攣性:嬰兒腹絞痛;二、阻塞性:腸套疊、嵌頓疝氣、腸扭結壞死;三、發炎性:腸胃感染、牛奶過敏。
學齡兒童則分別為:腸胃、呼吸道或尿道感染,或腸繫膜淋巴腺炎、過敏性紫斑症、闌尾炎、腫瘤,以及腸阻塞等疾病,尤以便秘最常見。父母須先觀察寶寶是否因其他需求而哭泣,例如餓了、尿布濕了、鼻塞、過於冷熱,或作夢,也有寶寶是睡醒後想找人抱或玩。若皆非以上所述,才考慮是否為腸絞痛。
根據統計,喝母奶的寶寶較不易有腸絞痛,因牛奶蛋白可能會促使寶寶腸道不適而加重症狀。
若無法哺餵母乳,需要使用特殊的嬰兒配方奶粉,此時可尋求兒科醫師診斷,是否為牛奶蛋白過敏或乳糖不耐症,以決定適當的配方奶粉。
兒科醫師會開立舒緩腸痙攣及幫助排氣的藥物,可改善寶寶不適。父母可先用薄荷油塗抹腹部做按摩,使其排氣。也可用溫毛巾熱敷腹部,緩和腸痙攣的情形。診斷是否為腸絞痛以前,須先排除腸套疊的可能性。
腸套疊是指腸子前段套入後段的腸腔內,而產生腸黏膜腫脹與腸道阻塞。好發二歲以下幼兒,症狀有劇烈腹痛、兩腿蜷縮,哭一陣就睡著,沒隔多久,又再大哭,無法安撫。有些幼兒會因腸黏膜壞死,而解出如同草莓醬的紅色血便。
腸套疊治療須早期診斷與治療,母親在帶孩子就醫前,務必細心觀察腹痛持續的時間、疼痛程度、餵食狀況、排便型態,以及有無伴隨其他症狀(例如發燒),可作為醫師診斷的重要參考。
(本文作者為羅東聖母醫院兒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