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經典名句】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編著/文心工作室 |2011.06.10
29222觀看次
字級

名句誕生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秦觀‧〈踏莎行〉

讀懂名句

樓台在茫茫濃霧中迷失了,渡口也在朦朧月色中隱沒難辨。北望桃源樂土,卻也斷失了蹤影。自己一個人在孤寂的旅舍中消度早春的寒氣,幾乎無法承受。斜陽下,啼血杜鵑聲聲「不如歸去」的鳴叫。

案頭上無數封驛站傳來的家書、梅花,彷彿是重重疊疊的鄉愁離恨。那迢迢不盡的郴江,原本是繞著郴山而流,為何卻偏偏要老遠地往北流入瀟湘去呢?

詞人背景

宋代詩人幾乎都與當時烏煙瘴氣的政治鬥爭有或多或少的糾纏,連溫柔纖細的秦觀(西元一○四九~一一○○)也不例外。

一開始由於新舊黨爭(秦觀勉強屬於舊黨),秦觀被趕出京城,貶為杭州通判;接著又有人告他增損神宗《實錄》,再貶監處州酒稅;過不了幾年,他又因為寫佛書而被降罪,貶徙郴州。接二連三的貶謫,讓原本就多愁善感的秦觀更是傷春悲秋,不過也因此寫了不少好詞,而和晏幾道一起被稱為「古之傷心人」。南宋詞人范成大就特別喜歡秦觀的詞,還建了「鶯花亭」,並作詩描述其生平,足見秦觀在宋朝詞壇的地位。

秦觀在受世人肯定前,就已經先獲得蘇軾的賞識,被視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有一天蘇軾和秦觀一起出遊之後,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毫無音訊,蘇軾便寫信問候秦觀,結果卻收到一封怪信,蘇軾讀了好久,才突然敲了一下自己的腦門,高興的叫道:「好詩!好詩!」

原來秦觀將自己當時和蘇軾賞花的心境,用迴文詩的方法來告訴蘇軾:「賞花歸去馬如飛酒力微醒時已暮」,即:「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

名句故事

秦觀應該是屬於雙魚座的才子吧!不像大口喝酒、大步走路的豪放蘇軾,同樣是被趕出京城,蘇軾是想盡辦法遊山玩水,而秦觀則是憂鬱到不行。

秦觀填這首〈踏莎行〉時,正是一連三番被踢來踢去,最後被踢到湖南省的郴州,理由卻只是因為寫佛書。秦觀常常倒楣地被捲入政治惡鬥,屢屢在「黨爭」的夾縫中受氣。一開始,秦觀就迷失,迷失在他的想像世界裡,周圍霧茫茫的一片、月色昏暗,看也看不清,辨也辨不明。究竟該何去何從?郴州旅館裡冷冷清清,初春寒氣陣陣,黃昏的暮色遲遲,「不如歸去」的杜鵑鳥血啼不止。

這一切都讓秦觀憂鬱到最高點。就算是遠方親友的問候信,每一封都只是讓他更感孤獨。接著,秦觀問道:「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郴江原本是繞著郴山而轉的,結果卻大老遠地流向瀟湘,這是多無可奈何啊,我大老遠的東跑西跑,又何嘗是我願意的?

據說秦觀的老師蘇軾特別喜愛最後兩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還特別在扇子上題上:「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當時的大書法家米芾還將秦觀的詞和蘇軾嘆語作跋書寫下來,被當時的人稱為「三絕」。南宋時,郴州太守鄒恭則命令書法工匠將其翻刻在郴州蘇仙嶺白鹿洞旁的崖壁上,後人稱為「三絕碑」。(商周出版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