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國小到六福村戶外教學時,傳出男學童不慎落水意外,值得教育單位正視並檢討戶外教學。
每回戶外教學除了「山六九」三大遊樂園外,難道就沒其他地方嗎?少了遊樂園,就會不歡樂?帶孩子去遊樂園的教育目的為何?
況且,帶學生戶外教學本來就是高風險與使命,為何總是要孩子暴露在更高的風險裡?老師安排活動是否盡到規畫「教育責任」,還是一種「教育承包」,反正責任廠商承擔?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應要養成孩子健全的生活能力,培養料理自己並適應周遭事物能力,進而創新感動思維,如今教育要求培養下一代良好的公民道德或美學觀,鼓勵參與欣賞表演、音樂會和美術展,或與地方社區結合的各類藝文工作坊教學,這些不但能推廣與傳承藝文教育,還能活絡、扶持台灣的文化團隊,教育意義除了可增加孩子創造力與想像力,更是現階段台灣對「美學教育」深耕,不容忽視的課題。
體驗感受世界有很多方法,學習不應局限在「單一純粹的集體娛樂」,跳脫戶外教學到遊樂園的呆板思維,惟有多元發展且用心的教育計畫,才能讓孩子發揮無限的可能。
柯玨君(屏東市/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