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俗稱「百戲俑坑」的秦始皇陵園遺址考古挖掘工作三日啟動,由系統勘探進展到發掘與勘探結合,遺址公園由建設進入展示階段。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三日宣布,秦始皇陵園正式啟動「百戲俑坑」和內城北部西區建築遺址考古發掘。初步統計,目前在秦始皇陵園附近已發現一百八十餘座陪葬坑,包括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百戲俑坑、石鎧甲坑,以及各種內涵不同的府藏坑等。
「百戲俑坑」位於秦陵東南部,一九九九年出土了目前在秦陵地區發現體積、重量最大的一件青銅鼎,口徑七十公分,高六十一公分,重兩百一十二公斤,造型精美厚重。百戲俑坑還出土了陶俑十一件,姿態各異,風格和服飾都與兵馬俑截然不同。
秦陵博物院副院長曹瑋表示,已知的陪葬坑中,百戲俑坑是唯一與一、二、三號坑完全不一樣的陪葬坑,這裡出土的俑既不穿鎧甲,也不著戰袍,上身赤裸,只在下身有裳。他說,以寫實手法將俑人的身體表現得淋漓盡致,是中國古代雕塑史上的里程碑。
曹瑋透露,由於一九九九年試掘面積還不及整個俑坑的十分之一,因此該陪葬坑的形制、內涵及所包含的遺蹟並不十分清楚,只能暫定為「百戲俑坑」。
考古勘測表明,秦始皇陵園內城建築宏大,南北長六百九十公尺、東西寬兩百三十公尺,面積占陵園總面積的十四分之一,被認為是祭祀秦始皇的場所,兩千多年來頗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