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碧華報導】今日是世界環境日,行政院環保署十一日將在翡翠水庫舉辦「森森不息,水水台灣」環境日活動,苦旱之際,呼籲民眾應該高度珍惜水資源。
地形陡峭的台灣年降雨率在世界排名第二,卻名列最缺水國家第十八名。半年苦旱後,桑達颱風雖與台灣擦身而過,不過,總算帶來約一億兩千萬噸的雨量,澄清湖水庫的水位回升到十七點五米,鳳山水庫也回升到四十二點三米,接近滿水位,高屏溪的取水量可回復一般標準,達到每天一百萬噸左右。
久旱盼來甘霖,不但解除台灣旱象,「還可能由缺水變淹水。」交通大學教授吳武男說,反聖嬰現象仍在肆虐,極端氣候可能更為加劇,兩個月後,汛期即將來臨,會有強颱登台,缺水變淹水不無可能,應進入最高警戒狀態。
吳武男說,春雷一聲響,該下的春雨沒來,梅雨季比往年延後了一個月左右,這是水源不足的元兇,「台灣雨量充沛卻分布不平均,地勢又陡峭,使得集水困難;」再加上管線汰換效率偏低,水管漏水率名列世界前茅,將台灣推入缺水的噩夢循環。
為了抗旱,各縣市有方案,竹科管理局計畫向大台北地區「買水」,台中則設置海水淡化廠,提出水循環利用、新水製造與海水淡化三大措施,花蓮開始啟用地下深水井,讓自來水回穩供應;而經濟部水利署工業區廠商節水機制已啟動,除了自行儲水外,也提高廢水回收率。另一方面,營建署已規範所有建築都要搭配儲水、濾水設施,大量回收雨水,並且循環再利用。暴雨時,避免洪水四竄危害;乾旱時,降低缺水危機。
吳武男認為,不管如何因應,水資源管理健全才是治本之道。台灣過去幾十年的平均降雨量二五○○毫米,一年總降雨量超過九○○億公噸,一年用水量不超過二○○億公噸,扣掉地下水的使用量,降雨量使用率不到五分之一,會發生缺水危機,顯示水資源管理面向出現了極大的問題。
長期超限利用高山農業,遊樂區過度開發都帶來危害,不是只清淤就能根本改善,痛下決心從上游全流域治理才能奏效,而水價太低也是節水最大的障礙。「高耗水工業應優先實施水資源回收,不但水價相對較低,且因購水量減少,也將啟動節水、回收水的良性循環。」吳武男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