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高雄警方破獲少年販毒集團,被查獲七名國中生中,有一名十四歲國一生竟是藥頭,販賣K他命和安非他命,使校園販毒年齡再創新低,甚至有一對涉案兄弟檔承認「國小就吸毒」。
而且,學生一旦因涉毒被勒令轉學後,反而利用轉學拓展販毒網,目前高雄已有六所國中被這個少年販毒集團「攻陷」。
在六三禁煙節前夕發生此一案件,值得大家思考。校園毒品年輕化顯示,毒品問題已「向下扎根」與「擴散」,涉案少年向警方說,有上百同學向他買毒品,「你要一個一個去抓嗎」,而且,涉案少年也向警方說「吸K他命犯法嗎」,不但證明政府每年投入相當經費的「反毒教育」,成效有限,目前對少年吸毒的罰則也太輕。
個人認為,反毒宣導活動方向與對象都不對,真正吸毒的學生根本不去了解「反毒宣導」,反而是不吸毒的學生參加了解。
另外,筆者服務過幾所學校,對校園毒品處理方式都類似,除了反毒宣導,學校若發現有學生吸毒,不是結合社工與心理諮商,並以醫學方式戒斷,就是要求學生轉學,或拒收因吸毒被勒令轉學的學生。
但從校園販毒、吸毒年齡層下降及增加,顯然這些作法無效,政府單位面對校園毒品問題,不能再各自為政,必須統合各部會檢視法規與政策扞格與盲點,如反毒教育及法規,跟不上藥物氾濫速度,警方是否能進入校園防制,輔導人員的編制及專業是否足夠,轉學機制是否流於「自掃門前雪」等,研擬有效防制之道,不能讓毒品再氾濫,斲傷國家的根本。
何瑋(苗栗市/教育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