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塑毒 塑膠袋、寶特瓶等一次性產品 幾乎都有問題 全面檢討食品容器管理 避免毒害擴大
起雲劑違法添加塑化劑引發國人惶恐,不但政府大動作稽查,不少團體也紛紛爆料,例如塑化劑不只添加在起雲劑中會傷害人體,就算「合法」使用在塑膠製品中,也會因使用方式不當(如小吃店拿塑膠袋裝熱食)而溶出塑化劑,危害健康。
還有印刷業者說,國內紙製容器(例如紙製便當盒)所使用的油墨,百分之九九點九為工業油墨,因為食用級油墨價格要貴六倍多(分別是一公斤兩千元與一公斤三百元),更扯的是,就連紙張都不是合格的食品用紙,而是工業用紙;爆料者說,是因為印刷大廠財報控管嚴格,不願意採購高價但安全的食用油墨(除非產品要外銷)。
紙製容器問題讓我想到馬總統,馬總統因公務繁忙,似乎經常吃便當或自助餐,但盛裝食物的紙製容器,卻是使用工業油墨與紙張,溶出的重金屬若長期累積,是會傷害健康的。
其實,擴大來看,所有標榜便利的一次性使用產品,幾乎都不安全,加上法令對這些產品原料的使用規範並不嚴格,才讓唯利是圖的廠商有機會鑽漏洞,甚至不乏大型廠商。
遺憾的是,國人為了便利,已習慣使用紙製與塑膠容器,放棄了過去帶不鏽鋼便當盒去小吃店裝菜的習慣,不但把環境破壞殆盡,也賠上了寶貴的健康。
台灣似乎就是如此弔詭的社會,生產大量的太陽能產品但卻只外銷,政府與國人並不購買,而環保產品的生產製程卻未必環保,或許產出很多綠能產業,卻把汙染留在台灣,生產了很多合格的安全塑膠或紙製容器,卻外銷為主,而台灣人用的則是再去向其他國家進口便宜且可能對人體有害的來用。
更讓人遺憾的是,政府雖大舉查緝受塑化劑汙染的產品,卻未明快從上游源頭掌握貨品的流向(建立上中下游樹狀圖),一舉抓出全部有問題的塑化劑,反而從最廣且難以搞清楚的下游查緝,不但搞得人心惶惶,依過往經驗,當事件熱潮過了後,一切就故態復萌。
此外,政府只查起雲劑非法添加塑化劑,而不管其他塑化劑即使是合法使用,但因時空環境改變,應該修改含量標準,及檢討也會產生毒害的食品容器管理與查緝等延伸問題,否則無法徹底解決問題。
因而,百姓如果要確保健康,最好的作法是吃天然、用天然,少吃加工食品多吃天然食物,少用一次性產品(如塑膠袋、寶特瓶、紙製容器等用過即丟的產品),減少吃下重金屬與塑化劑等有毒物質的機會。
中島(台北市/環境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