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癌因性疲憊症」屬於長時間體力、精神與認知精疲力竭,即使治療後仍持續疲憊,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建議,從運動、飲食、藥物三管齊下,可改善疲憊症。
「運動」部分,建議長時間輕度或中度運動,快走、游泳、有氧運動都很適合,但賴基銘提醒,癌友由於體力較差,有些運動計畫光靠個人恐難以持續,最好由照顧者一起設計與進行安全且有益身心的運動。
「營養」則要:第一、攝取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因為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可以幫助身體修復,但適合攝取多少量,應向營養師諮詢;第二、攝取足夠水分,一天至少要攝取超過兩公升水分,若有腹瀉或嘔吐症狀,則需更多水分補充
;第三、攝取足夠維生素,維生素補充劑應在營養師或醫師建議下使用,不建議取代正常飲食攝取。
「藥物」則針對疲憊的原因對症下藥,比如貧血藥物針對貧血造成的疲憊、中樞神經興奮劑可調整神經傳導物質的運作、抗憂鬱劑用於沮喪或憂鬱造成的疲憊。此外,近年還有針對癌因性疲憊症所研發的植物新藥,可望替長期虛弱不堪的癌症患者及家屬帶來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