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初期,我最先開始接觸的是《心經》、《金剛經》、《阿彌陀經》,再多就是《普門品》了。進佛學院後,視野更開闊了,《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短且易懂,《阿含經》、《華嚴經》雖然艱深,但因為老師講解,開始有了概念,讓我進入《華嚴經》廣大浩瀚的世界。
上了《華嚴經》才曉得,原來菩薩也是要學習的,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修行,由淺入深,不只解門,更要在行門上實踐。〈夜摩宮中偈讚品〉裡,覺林菩薩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此偈形容得真是貼切,我們的心,不斷的開發、創造世間,所以世間才能如此多采多姿,但是我們卻又將所創造的一切,看得如此認真而且緊抓不放,殊不知一切是由心所造,彩畫只是心的痕跡,不應執著。
在生活當中,我們常常執著一些小事,造成很多煩惱而不自知,若能與此偈相應,運用於生活、修行上,還會有什麼煩惱?一切皆能包容、捨得,安然自在,多好!我們真該努力用上功夫才是。
曾想過,遇到事情時,到底是「我在執著,還是別人在執著?」師長曾說,學長要提醒學弟妹,在佛學院應該有、應該建立的觀念,但總覺得我們的習氣很難改,若非自己有覺性,否則一而再的提醒,反倒自己在規約上執著了。但又想,若說過了即放下,不就不執著了嗎?執著與不執著,就在一念之間。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也提醒了我。在人生路上,我們也是不斷的在修學,每一個境界,不論好或不好,都是學習的對象,只看我們有沒有覺察,有沒有用心學習而已。
把握每一個因緣,好好學習、觀照自己的心,才能有所進步與成長,不要小看任何人事物,就算是小水滴,只要一點一滴匯集,也能成為河流啊!